经方医学论坛 -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

标题: 我是怎样学习伤寒论的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膏药门诊    时间: 2010-8-29 21:56
标题: 我是怎样学习伤寒论的
我是怎么样学习伤寒论的





我今年39岁了,家里人口众多,四世同堂,9口人。上有90岁的爷爷,有快七十岁的老父亲,还有两个没有结婚的妹妹。三个正在上学的孩子。自己开诊所,中西医都有,干得不好也不赖。每天的业务也是很繁忙的。我就把自己的时间规划了一下。我每天早上5:40分起床,导引活动十分钟后把今天需要背会的伤寒论条文五条先抄两遍。时间多余的话我就每条条文先背五遍。时间基本上到7点多了。我就洗脸刷牙吃饭,开始接诊。我的诊所一般到中午10点多病人就少了。我这个时间再把五条条文抄两遍。基本上就到吃午饭时间了。吃过午饭,休息到下午2:30分,我就把条文再抄一遍,有病人就接诊。晚上吃过晚饭7点开始看今天背的五条条文的解释,先看胡希恕伤寒论讲座,再看冯老的中国汤液经方,再看段志钧老师的越辩越明释伤寒。我的天资愚钝,属于特别笨的哪种类型。所以采取的也是比较笨的学习方法,请师兄师弟与师姐师妹帮帮我进步快些。不胜感激。谢谢。

作者: 仁济西桥    时间: 2010-8-29 23:00
我不喜欢死记硬背原文.我喜欢读名医前辈的医案和结合自己的医案体会.理解原文.
作者: 秦淮    时间: 2010-8-29 23:26
每天打坐30分钟~1小时(心法略),人就会健康,神就会清朗,智慧渐开,聪明自来。

磨刀不误砍柴工。
作者: 经方这道光    时间: 2010-8-29 23:31
标题: 回 3楼(秦淮) 的帖子
很有道理~!
作者: LIUSHENGHEN    时间: 2010-8-29 23:41
我比你蠢得多,记了前面又忘了后面
作者: jkted    时间: 2010-8-30 09:50
可以采用一面背一面写的方式背诵,可以加深印象。
作者: loushaokun    时间: 2010-8-30 13:11
读了“膏药门诊”的自白,感慨不已,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学习《伤寒论》条文的影子。的确如此,我们面对《伤寒论》的时候就像面对生命、面对疾病、面对一群活灵活现的病人与他们的苦痛。所以《伤寒论》的价值在于它创造了一个诊治方法而不在于去解释这个诊治方法。
作者: 至道    时间: 2010-8-30 13:13
拜读
作者: 寻梦    时间: 2010-8-30 19:35
学有方法,实无捷径!
此法不笨,可以参考!
望大家努力,共同进步,
把祖国医学发扬光大!
作者: 李小榮    时间: 2010-8-30 21:08
楼主学习非常刻苦吗
作者: 膏药门诊    时间: 2010-8-30 21:48
标题: 回 11楼(李小榮) 的帖子
一息尚存,决不放弃。欲有动摇。必须坚持。烈士暮年。壮心不已。至死不悔
作者: 膏药门诊    时间: 2010-8-30 21:52
标题: 回 3楼(秦淮) 的帖子
请您给介绍一下你的打坐方法好吗老师谢谢我的邮箱zhh8360@126.com
作者: skw    时间: 2010-8-30 22:00
精神可嘉
作者: 处方    时间: 2010-8-31 10:42
不容易啊,我又忘记前面的了
作者: chenchshan    时间: 2010-8-31 11:35
真的是非常佩服阿,我有你毅力的一半就好了,而且年紀還大樓主好多,真的是學習了
作者: 6rutang    时间: 2010-11-6 20:44
俺也是这么学的。不过我更笨,主要是用繁体字默写,一遍不熟再默写一遍,全当练字了[s:180]
作者: jtlzl18    时间: 2011-2-3 19:24
怎样学习伤寒论是值得研究,  但总绕不过读白文,  熟读, 背诵,或通过质复捡索, 直至烂熟于心, 别无捷径, 愿我们共同努力!
作者: jtlzl18    时间: 2011-2-3 19:25
怎样学习伤寒论是值得研究,  但总绕不过读白文,  熟读, 背诵,或通过质复捡索, 直至烂熟于心, 别无捷径, 愿我们共同努力!


作者: duoduo17    时间: 2011-2-5 08:39
我背了半年了,回头一想啥也不会了,烦的要命,向楼主学习了。
作者: guandongge    时间: 2011-4-10 23:33
向楼主学习
作者: 野马    时间: 2011-7-3 12:21
向楼主学习!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!学经典靠领悟,要领悟,首先只能将经典烂熟于心,背诵是不二的法门。“大道甚夷,而民好径”,老子的密码,圣贤之教诲。




欢迎光临 经方医学论坛 -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(https://hhjfsl.com/bbss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