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方医学论坛 -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

标题: “戾气”说的历史地位和临床影响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loushaokun    时间: 2010-6-23 07:06
标题: “戾气”说的历史地位和临床影响
温病学说是一个宝库,明清的温病学家个个是伤寒的高手,这一历史事实无容质疑。但我认为中医经方医学需要正视温病学说中有关病因的研究,厘清和它的距离,这对初学者极为重要。温病学说中的“病因”超越了中医学辨证求因(病机)的范畴,有意无意地倾向于西医感染病学中的原始病因,特别是“戾气”说,更为明显。我记得中医教科书中还赞扬了这一点,认为“戾气”概念已经走到了微生物学的边沿。温病学说这种超越的学术见解,是创新是进步,还是错误的思路,它对临床疗效到底带来正面或负面作用,医学界见仁见智,也是伤寒温病两个学派之争的关键问题之一。倡导伤寒温病合流的人往往无视了这一点,所以搞来搞去耗费了大量的心血。中医临床怎样看待这个烫手的山芋,颇有研究的余地。这不是简单地肯定和否定温病学家与温病学说,而是对其继承与扬弃。
作者: gugu    时间: 2010-6-23 08:14
疠气病因说确实与现代西医细菌病毒病因学说相似,从治疗原则上看,吴又可主张攻下,也可是理解为攻邪派的发展。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0-6-23 08:55
“戾气”一说,无疑是丰富了病因学的内容。但其治疗原则,仍然是“热者寒之,寒者热之”,“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”。所以,病因学说内容的丰富,并没有超越、也不可能超越中医学辨病知机的范畴。若超越了中医学之辨病、辨证、调理人体内的阴阳气血之基本治疗法则,不是以气血证状为治病依据,而是瞄向病毒、病菌,以西医学的方法去杀灭之,那样就脱离了中医学发展道路的轨迹。事实上,《伤寒论》序中:“建安纪年以来,犹未十年,其死亡者,三分有二,伤寒十居其七。”所谓伤寒十居其七之“伤寒”的称谓,就是指烈性传染病。一谓“伤寒”,一谓“戾气”,称谓不同,实质则一。
作者: loushaokun    时间: 2010-6-23 10:54
温病学说中有关病因(病名)的研究,大多情况下是直接指导临床治法和处方用药的,如明末清初医家张鹤腾(号凤逵)治疗暑病的名言:“暑病首用辛凉,继用甘寒,再用酸泄酸敛,不必用下。”但其治疗原则,就不是“热者寒之,寒者热之”,“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”。这对于
初学者就有影响。
作者: 木子长大    时间: 2010-6-23 11:27
章次公前辈有则医案似乎能说明点什么。
一24岁男子,先前左项淋巴结核已愈成疤,诊时体瘦面黄高热,用治虚劳的小建中汤有效,但始终不愈,后经西医检查发现是寄生虫危害,针对病原治疗后很快痊愈。
作者: loushaokun    时间: 2010-6-23 12:05
西医的原始病因是治疗的根据,但对中医的治疗是否有指导意义?偶然有效也是否依此为据。值得我们深思。
作者: 木子长大    时间: 2010-6-23 13:21
是呀!有许多东西用现在的知识真是说不清。经常见到手指受挤压的人,虽然没破裂,但数天后还是会感染化脓。说细菌从外来吧,可是没裂口。吃消炎药又会好,用调胃承气汤泡洗也会好。咱中医认为营气瘀滞卫气归之会化脓成痈,可是用其他的活血药泡洗效果又不大,只有大黄好。用杀菌作用理解调胃承气汤更能指导临床呢?还是用活血作用理解它更好?若用前者理解能否说明戾气说的用处呢?后来我用消炎作用理解大黄,有意识的将他用于急性化脓性咽炎,牙龈炎,鼻窦炎,比以前单纯辩证效果要好,当然常合并麻黄还有一些调整整体状况的药。这好像就像中医的正邪说。即有其他药治我们中医辨出的寒热虚实,又有针对性的用些治病原的药。希望这些不成熟的经验能对娄老师的研究有所帮助。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0-6-23 13:32
排除肌体内异物,不是西医学的专利,华佗外科手术,就是作这种治疗的。乌梅丸驱虫,是中医内科针对胃肠内寄生虫病的方剂。
前两年媒体报道的一个小儿癫痫病,开颅后意外发现颅内病兆处,有一条寄生虫。清除颅内病兆后,小儿癫痫病愈。这个是意外事件,治疗也是意外发现。看来,例行疾病的辅助检查,还是不可缺少的。
前些年还有报道,一农民的家居处邻近靶场,头部中了流弹而不自知,头痛许多年治疗无果。后作影像检查,发现头颅内有一颗子弹头,手术取出弹头后,头痛病告愈。像这个头颅内有子弹头与头颅内有寄生虫,病因类似。




欢迎光临 经方医学论坛 -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(https://hhjfsl.com/bbss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