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方医学论坛 -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

标题: 桂枝解肌,就是损阳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0-6-19 18:43
标题: 桂枝解肌,就是损阳
“桂枝本为解肌”。桂枝为什么要解肌呢?必是肌肉出现问题了。肌肉出现什么问题了呢?肌肉出现僵硬、疼痛、拘急、不仁,等等问题。如:
“太阳病,其证备,身体强,几几然,脉反沉迟,此为痉。栝蒌桂枝汤主之。”
“下利腹胀满,身体疼痛者,先温其里,乃攻其表;温里宜四逆汤,攻表宜桂枝汤。”
“霍乱,头痛、发热、身疼痛、热多欲饮水者,五苓散主之;”
“太阳病不解,热结膀胱,其人如狂,血自下,下者愈。其外不解者,尚未可攻,当先解其外;外解已,但少腹急结者,乃可攻之,宜桃核承气汤。”
“夫失精家,少腹弦急,阴头寒,目眩,发落,脉极虚、芤、迟,为清谷亡血失精。脉得诸芤动微紧,男子失精,女子梦交,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。”
“15.虚劳腰痛,少腹拘急,小便不利者,八味肾气丸主之。”
“2.血痹,阴阳俱微,寸口关上微,尺中小紧,外证身体不仁,如风痹状,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。”
“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,少腹不仁。”
    肌肉为什么会出现僵硬、疼痛、拘急、不仁等等这些问题呢?是因为阳气不通了,阳气被阻,不能运通,故出现了这些问题。那么用桂枝解决这些问题,就是解决阳气不通的问题。这样看来,桂枝解肌,就是通阳。“身体强,身体痛”,是身体表部肌肉之阳气不通。“少腹拘急,少腹不仁”,是少腹部位肌肉之阳气不通。用桂枝解肌,可以证明,桂枝不仅善于通行表部,也善于通行少腹部。用桂枝解决问题,就是解决阳气郁滞不通的问题。桂枝解肌,就是通解肌肉之阳气郁滞。阳郁就是阳气强,如“荣弱卫强”。阳强而郁,通阳必是损阳,使阳不强,而郁乃解。
作者: 微风    时间: 2010-6-19 19:02
凡树木干枯则坚而易折,幼苗多汁而柔韧。与楼主所言同一理也。
桂枝汤不仅仅是通阳,更是补充津液,调和阴阳,通彻内外。肌肉得津液濡润则柔。
作者: 木子长大    时间: 2010-6-20 00:09
应该拿麻黄与桂枝做比较,两药皆通阳。桂枝暖血通阳,麻黄宣卫通阳。营卫内养脏腑,外养皮毛,所以不只通肌肤,通少腹,凡营卫所到之处皆可通,看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可知。寒闭不通用麻黄辛通,阳弱不通用桂枝辛甘温通,故“失精家”,“阴头寒”,“虚劳腰痛”,可用桂枝。血虚者禁用麻黄,以“麻黄发其阳故也”。桂枝真若耗阳,便无“阳盛以毙”之说了。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0-6-20 06:16
本贴所说桂枝损阳,本意是强调,桂枝是温散药,而不是温补药。桂枝,是指单味药桂枝,而不是指桂枝汤。桂枝的药理作用是解肌通阳。通阳必有阳郁,解郁必损阳气。
桂枝汤治疗“营弱卫强”之证,芍药补营阴之弱,桂枝损卫阳之强,理法分明。
“桂枝下咽,阳盛则毙”,是指桂枝汤,而不是指单味桂枝。如麻黄汤证“阳气重”,是谓阳盛,此阳盛者乃阴阳俱盛,法当以麻黄汤“发其阳”,若误用桂枝汤,以芍药厚阴助阳,则犯实实之弊,邪重无从出,必致病势危殆。
再如白虎汤证里热重,法当清热泄阳,若误用桂枝汤,桂枝耗津助热,芍药补血助热,亦必致病势危殆。如“25.服桂枝汤,大汗出,脉洪大者,与桂枝汤,如前法。”大汗出,脉洪大,而没有烦渴,是热仍在表,脉洪大是阳浮阴弱,法当与桂枝汤损阳益阴。“26.服桂枝汤,大汗出后,大烦渴不解,脉洪大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”大汗出,有烦渴,是热已入里,不可与桂枝汤伤津助热。
“阳盛以毙”之外阳盛,不是用麻黄汤开腠理以发泄其阳,而误用桂枝汤,实其腠理反助其热,故“阳盛以毙”;“阳盛以毙”之里阳盛,不是用白虎汤清泄其阳,而误用桂枝汤耗津助火,故“阳盛以毙”。
有学者把桂枝作为补益药,用于胃虚证,这是错误的。《伤寒论》太阴虚寒和少阴虚寒胃气虚衰之下利,绝没有用桂枝的方剂。失精家营卫不和,内有营虚,外有浮热,“脉得诸芤动微紧”,脉芤动并见,芤是阳浮,如按葱叶,动是阴弱,阴弱生热,生热则动。脉芤而动与脉浮而缓之病机相类同。所以,失精家之上热下寒,用桂枝是用于解其浮热,而不是用于补气。如“四肢疼痛”,多为阳强阴弱,宜用桂枝汤。而“四肢沉重疼痛”,多为阳虚阴弱,宜用真武汤。
作者: c19751118    时间: 2010-6-20 09:17
嗯,这可能不太一定 如果用补的概念来看,金匮的虚劳篇最有发言权,里头含有桂枝的方剂不少,像建中汤、桂加龙牡汤。

我的想法是所有药物就都不是补药,他都是偏性,不过是纠正身体的偏性,真正的补药还是在食物上,我们这麽看好了,有人可以只吃药而不吃饭,身体却很健康的,应该不容易吧!

至於桂枝能不能用在太阴病,有的,条文太阴病,脉浮者,可发汗,宜桂枝汤,这是说明一个容易拉肚子的人,如果得了外感,脉还能够浮起来,代表里头的津液还算充足,但是因为他经常拉肚子比起一般人体内津液较少,所以当他要治疗外感时,可以考虑用桂枝汤。至於这里的太阴病是不是虚寒证,我想是的,只是程度不到四逆或理中那般严重。
作者: 木子长大    时间: 2010-6-20 10:22
桂枝辛甘温通,通阳而无耗阳之弊。合麻黄则护阳以通散,合甘草则守中而温补。配饴糖芍药取其温中,配地黄山药茯苓泽泻取其通阳。耗阳不比麻黄,温补不比参茸。为百药先聘通使。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0-6-20 10:59
小建中汤证的病机是上有浮热下有虚寒,用桂枝同样是用于散浮热,而不是补中气。小建中汤证补中气的是胶饴和炙甘草。
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,在3楼已经说过了,其桂枝之用,依然是散浮热。
太阴病,脉浮者,可发汗,其用桂枝汤,还是用于热多寒少之证,用桂枝是用于散浮热。而胃气虚寒下利之证,必不得用桂枝。如“霍乱,头痛、发热、身疼痛、热多欲饮水者,五苓散主之;寒多不用水者,理中丸主之。”霍乱吐利,热多欲饮水者,是厥阴热多寒少之证,故用五苓散,是以桂枝祛浮热,而不是以桂枝温胃气;寒多不用水者,是太阴虚寒证,故以理中丸主之。再如“下利腹胀满,身体疼痛者,先温其里,乃攻其表;温里宜四逆汤,攻表宜桂枝汤。”
凡里虚寒证,必先温其里,这是《伤寒论》示法。胃气虚寒者,若攻其表,必致胃虚寒甚,而加重病情。
平人吃饭是养命,虚人吃药也是养命。若药无补法,那么“八法”不就应当成“七法”了吗?
“缓中补虚,大黄蛰虫丸主之。”“甘草小麦大枣汤方…亦补脾气。”这是《金匮要略》中的文字。
“补不足,损有余”,这是“内经”和“伤寒”共同的治疗大法。怎么就不能说药物之补了呢?气血虚弱之人“不能食”、“食不下”,不用药物来弥补其人的气血,使其恢复胃气,他怎么靠食物来补养身体呢?这个话题扯远了。从桂枝的作用,扯到“吃药与吃饭”上去了。
对中医药的原理认识不一致,就难免对治疗方法的认识不一致。但愿临证遇到亡阳厥逆“里寒外热”之病人,千万不要用桂枝去“补”,一个不小心,就恐“补”出人命。
作者: 木子长大    时间: 2010-6-20 11:24
虚劳者,失精家,浮热产生机理如何?若是内生,不可外散。楼主说芤是阳浮,动是阴弱,阴弱生热。如此看来,此热只可沉敛,不可辛散。桂枝辛散耗阳,当去矣!
作者: 木子长大    时间: 2010-6-20 12:08
说其“补”或“耗”,都失之以偏。正是因其“偏性”(毒)不大,所以才会成为常用的食料。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0-6-20 12:14
任何疾病,都是以内因为根本的。外因只是致病的条件,人的身体状态不良才是致病的根本。面对桂枝汤证“阳浮而阴弱”的身体状态,不去思考桂枝祛浮热的作用,而只承认以往的结论,认为浮热只能沉敛而不能外散,那我们就失去了讨论的基础,白通汤证之浮热,还用葱轻散之呢。
小建中汤方证病机简析
“13.虚劳里急,悸,衄,腹中痛,梦失精,四肢疼,手足烦热,咽干口燥,小建中汤主之。
小建中汤方:桂枝(三两,去皮)、甘草(三两,炙)、大枣(十二枚)、芍药(六两)、生姜(三两)、胶饴(一升),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纳胶饴,更上微火消解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”
里急,悸,衄,腹中痛,梦失精,四肢疼,手足烦热,咽干口燥等诸证病因,皆为虚劳伤精耗血所致。营血耗伤,则少腹拘急;心血不足,则心虚悸;血虚热浮,则衄;血脉虚滞,则腹中挛痛;浮热蒸精,则梦失精;营虚卫强,热在骨髓则四肢疼;浮热外扰,则手足烦热;浮热伤津,则咽干口燥。小建中汤,以芍药益营血,桂枝祛浮热,胶饴培中气,生姜、大枣、炙甘草助中州,使营血充,浮热去,中气立,诸证得解。
太阳中风证之“阳浮而阴弱”的病因,是由于其人本虚或太阳伤寒发汗后造成的。小建中汤证之“阳浮而阴弱”的病因,是因为虚劳伤精耗血造成的。病因虽不同,病理机制则相同。所以,其益阴损阳的治疗方法相同。不同的是,小建中汤证其人营气更虚,中气更弱,所以倍加芍药以益营,更加胶饴、炙甘草以补中。
作者: 王报麟    时间: 2010-6-20 13:47
这个帖子真好看
作者: 木子长大    时间: 2010-6-20 18:48
我们所论为桂枝,只因对楼主耗阳有异,不应论人,望楼主将“固执”一句删掉。
闭郁之热自当辛通,虚浮之热如何散之。桂枝去浮热无疑,但绝非辛通耗阳之功。《论》中所用桂枝以辛通为主,但有数方不得以辛通理解,更不许其耗半点阳气。方为一桂枝甘草汤,二桂苓五味甘草汤,三天雄散,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。
作者: 木子长大    时间: 2010-6-20 19:09
桂枝功效有三:
一通血气,行营卫
二温脏腑,助气化
三固本气,止动悸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0-6-20 19:47
首先道歉!是我固执,以为自己的看法都能被人理解,以为是在宣传中医。“固执”一词已删。
有冲气者必有表闭,所以桂苓治冲之方剂就不再解释了。
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证浅析如下,请批评。
伤寒表病,医以火攻法迫劫汗液大出,汗液大出则表部津液亡失,表津亡失而表邪不去;表津亡失则营血亦虚,血虚则致浮阳亢奋,血虚阳亢反致血气流溢,其人则必惊狂。惊狂者,乃因亡阳血热,津液不足而致胆气不足,胆气不足者则惊;亡阳,津液不足亦导致血气不足,血虚而生内热,火劫与内热二阳相加,热迫津泄,致血气流溢,其人则狂。邪热耗津则痰结胸中,卧起不安者,因痰热结于胸中,痰热不得清则津液不得生,津液不得生则正气不得复。因以桂枝解表热,蜀漆化痰解里热,龙骨、牡蛎清热化痰、收敛血气,生姜、大枣、甘草益胃气而养心气以助祛邪气。诸药合用,使表热得解,痰热得清,津液得生,血气得敛,惊狂得安。去芍药是因为此证乃血气流溢,芍药益营血,故去之。
天雄散,附子桂枝同用,不等于桂枝就不散表邪,如桂枝加附子汤,加附子温阳,是因为有里虚寒证。
桂枝的作用再多,其要点也只有一处。
争论到此结束。我们各自保留意见吧。感谢你的关注!
作者: 木子长大    时间: 2010-6-20 20:07
已受教,谢楼主。同爱中医,同一个城市,有机会前去拜访。可否留下您的联系方式?我的QQ:1443802795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0-6-20 20:32
很高兴结识同城朋友,我打字慢,所以不上QQ聊天。我在市中医院发热诊室工作,有时间欢迎互访。我快退休了,有时会不照常上班,来之前可先电话联系:5117989
作者: 空穴来风    时间: 2010-6-20 20:48
同意楼主,桂枝确实损阳,服含桂枝药方不当会导致盗汗的,我有体会的。
作者: 空穴来风    时间: 2010-6-20 20:50
所以桂枝汤里有芍药敛汗,单味桂枝确实是温散之品;病人诉怕冷且舌质淡紫用单味桂枝通阳并不能解决怕冷。
作者: 南越    时间: 2010-6-20 21:00
哇,高手PK!
作者: 晓君    时间: 2010-6-20 21:03
喜欢看这样的讨论!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0-6-20 21:27
感谢这么多朋友关注!今天休息,闲着也是闲着,就把11楼的朋友之问“桂枝甘草汤”的病理机制,答复如下:
“64.发汗过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汤主之。”
发汗过多,治不得法,阳气损于外。卫气顿失,荣气外渗以平卫虚。荣气外渗,就是血管中的津液(血浆)外渗。荣气外渗过快,致心血骤亏,引发“自冒心”,自冒心就是心悸。心脏跳动的厉害,象要冒出来,是心气虚的反映。其人不由自主的双手交叉按住心脏,感觉会好一点。凡按之不痛、按之则舒的病证,一般都是虚证。发汗过多,腠理空虚,邪必客表,致表部郁滞不通,胃气不得旁达而上冲,引发心下悸。胃气上冲,其性质还是热多寒少,浮热上冲。若寒多热少者,就没有上冲之力了。用桂枝还是外发邪气,邪气发出于外,正气得以运通,胃气才能旁达。胃气旁达,则不上冲,心下悸即止。甘草生津液,用甘草补气津、益营气,以充养心气。荣阴得充,自冒心得平。为什么不用人参?因人参滋胃液、助冲气,所以不用。怎知人参滋胃液,从白虎加人参汤、小柴胡加人参汤证中,人参止渴可以得知。人参为阳中之阴药,功在滋液摄阳,只有虚证才宜用之。而冲气为实,故不用人参。为什么不用芍药?因发汗过多,毕竟还是直接伤损了津液,津液伤损严重,自当先益津液,而甘草就是最佳“人”选。甘草益营中之阳津,芍药补营中之阴血。仲景用药,细致入微。
桂枝甘草汤方用大剂甘草补益气津,可见甘草为阴中之阳药,功滋血中之津,滋而不腻。
个人意见,仅供参考,欢迎批评,最好是有理有据的批评。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0-6-21 07:01
“65.发汗后,其人脐下悸者,欲作奔豚,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。”
发汗后,其人脐下悸者,是脐下部位有邪气,水停脐下。因汗出伤阳,表阳受伤,里气必虚,致水气欲上冲。水气上冲,《金匮要略》叫作奔豚气。“欲作奔豚”,即是水气欲上冲还未上冲,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。重用茯苓淡渗利水,以消病之下源。重用茯苓是因为奔豚欲作还未作,水气重在下焦,故以茯苓渗利邪气从下焦分出。用桂枝解肌发外,助里气透表,以平冲气。用甘草益心气防邪犯心。用大枣益胃气,御邪犯胃。若奔豚已作,水气上冲,解外与渗泄之药的剂量比重则当斟酌分配。
此方证用茯苓半斤,是《伤寒论》中用茯苓最重的两个方剂之一,还有一个方剂也是用茯苓半斤,是用于小便不利的茯苓戎盐汤方。
“67.伤寒,若吐、若下后,心下逆满、气上冲胸、起则头眩、脉沉紧,发汗则动经,身为振振摇者,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。”
伤寒,或吐,或下后,误治伤胃,气虚饮停。水蓄胃中,则心下逆满。起则头眩,或转头就眩晕,是水气上逆的表现。脉沉主里水,吐、下伤阳,则水邪陷于里,水蓄不运,荣气郁滞则脉呈紧象。发汗则动经,卫气已经虚滞了,再发汗则更伤卫气,虚不自持,必身为振振摇。茯苓利水,以消邪气之源。桂枝解肌发邪,以平水气上冲。白术助茯苓分消水邪,甘草补气津扶正祛邪。
水气上冲,是表有邪闭,有条文佐证

“太阳病,无汗而小便反少,气上冲胸,口噤不得语,欲作刚痉。葛根汤主之。”(《金匮要略》)
太阳病,无汗而小便反少。无汗者小便应当多,人体内水液代谢的排除方式主要是尿和汗。无汗而小便反少,其水液到哪儿去了呢?下文有解,乃是气上冲胸。由于腠理闭郁,里气不得旁达而上冲,津液壅聚于表变为水湿邪气,气愈壅则邪愈盛,而致正气运行受阻,肌腠失养,邪实正虚则发生口噤不得语,欲作刚痉,葛根汤主之。
“烧针令其汗,针处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发奔豚。气从少腹上冲心者,灸其核上各一壮,与桂枝加桂汤,更加桂二两也。”(《伤寒论》)
表病无汗,烧针令其汗,针处被邪壅滞,核起而赤者,必发奔豚。此奔豚因寒邪闭表而发,灸核上各一壮,以温散寒郁。此证荣卫失调,卫阳郁滞更强,加桂以增强发汗之力,可知桂枝发汗,就是损卫阳。
作者: 仆本恨人    时间: 2010-6-21 07:21
一直以为如果把桂枝汤的方义搞通了,也就搞通了大半部伤寒论,这样的讨论令人获益非浅。
作者: liu6513    时间: 2010-6-21 09:00
受教了!
作者: 木子长大    时间: 2010-6-21 09:29
楼主之意是凡有桂枝之方必有表阳闭郁?
作者: ymljd001    时间: 2010-6-21 09:43
桂枝解肌,就是损阳

现在的人,什么话都敢说了啊?!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0-6-21 11:31
凡有水气上冲者,必有表阳闭郁。
桂枝通阳是因为阳强而郁,不是因为阳虚而郁,所以说桂枝通阳就是损阳。
用桂枝不一定都是用于祛表邪,如桃核承气汤,用于少腹急结,但是其阳郁是一定的,所以其损阳也是一定的。
本贴的用意,在于提示:不要把桂枝作为补药来用于虚证。无阳强而郁的证候,就不宜用桂枝。
“补不足,损有余”,“内经”、“伤寒”确定的中医治疗大法,在桂枝汤方证中演绎的淋漓尽致。
有的人以为邪气与正气是根本对立的,相互之间是没有联系的。那是还没有认真思考。邪气主要是气血在人体内部运行中发生障碍,其新陈代谢失调而变化生成的。气血过强或过弱,都会造成运行障碍。所以,正气过强或过弱,就演变为邪气。不要以为邪气都是外部的六淫侵入进人的身体里了。试问:风邪、寒邪、暑邪、湿邪、燥邪、火邪等,能钻进人的身体里多少呢?若能随意钻进人的身体里,那游泳运动员岂不变成水鬼了?炼钢工人也要变成火神了。

上网交流心得,就是为了相互学习。感谢各位关注!
现在人和过去的人一样,什么话都敢说!敢说不等于进步。起码对中医的理解,自认为很高明的人,不一定高得过张仲景。
作者: 木子长大    时间: 2010-6-21 11:31
以三处表闭冲逆即言凡冲逆必有表闭,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。见桂枝在桂枝汤中有通阳之意便以通阳耗阳来解诸方,有失于公允。以耗阳之说解桂枝甘草汤何等勉强。试看朱良春之论“欲温通心脉,桂枝用一般剂量即可;欲复心阳,常须用大量其效始著。”只因桂甘之比为4:2尔。
取一医案讨教。
08年夏季,一三十岁女性求诊,频发晕厥三年,每次发作皆先有气从少腹上至心中,随后即一无所知,其人肤白体胖,舌淡苔薄润,双脉寸关沉滑尺部细弱。
试论其表闭之处。
桂枝诸发表方药要求药后见汗始解,此表闭已通,表阳畅达征象。小建中汤要求否?桂加龙牡汤要求否?天雄散要求否?岳美忠前辈用桂枝加桂汤疗奔豚未见汗出。刘渡舟先生治奔豚亦未见汗出。郝万山之桂枝汤证病人无效,找到胡希恕老先生问原因,胡老告知:喝粥了吗?出汗了吗?竹老先生治桂枝汤证病人要求药后喝粥见汗停粥,原药可以续服以养脾胃之气。经验之谈!吴佩恒先生用桂枝不会少吧,其论桂枝特别强调不要认为桂枝只是发表,还有通经脉温肾暖血达肝。治病有原因疗法,有对症治法,一方之中可以兼有,一药亦可兼用两种功效。表闭无汗尿多麻黄即可胜任。解肌是缓解肌肉之痉挛,桂枝葛根芍药甘草足矣!为何项背强之表实不用麻黄汤加葛根?只因其无芍药之解肌。黄老师总结桂枝汤病人瘦弱脉缓,试看这种病人气已虚弱,何敢耗阳?!
一物多用本是自然,参合不同其效自异。
后生失敬!
作者: 王晓军    时间: 2010-6-21 11:43
同意楼上的见解!(本来不欲加入其间,理论上陈陈相因、纠葛不清和临床实战比起来显得总是有那么一点苍白无力,因为疗效才是硬道理!)无奈楼主所用“损阳“与”通阳“不够恰当,反滋人之眩惑,其中还牵涉不少的概念性的东西,实不敢苟同!!!桂枝是一味强壮剂,所适用的不是什么”阳强表闭“,而恰恰是阳弱表疏!!!这是毋庸置疑的!的确,不能把一味药孤立起来看待,因为在临床上很少的机会用单味的药物来治病疗疾,关健在于配伍,如桂芍、桂苓、桂附、桂草、桂麻等等。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0-6-21 11:50
一药虽有多用,但有在此处是攻,在彼处就是补吗?
感到正气与邪气之间的眩惑者不是一两个人,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,都没有明白邪气是怎么回事。祛邪必损正,不弄清这个道理,作不到入细的功夫。
作者: 木子长大    时间: 2010-6-21 12:06
标题: 回 30楼(李国栋) 的帖子
一匹马懒惰,不走了,这是邪,抽它一鞭,这叫去邪。一匹马饿了,走不动了,这是虚,吃饱便跑,这叫补虚。又懒又饿的马呢?只好用桂枝了。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0-6-21 13:31
用马懒惰不走和马饿了不走,来比喻正气与邪气的关系,好像是戏说中医。可惜的是,在专业论坛戏说中医,不但说不清楚问题,也有失学术讨论的严肃性。
马不走,马还是马,只能说是懒马或饿马。而正气与邪气,是性质发生变化的两种物质。邪气必须祛除,不祛除邪气,人的疾苦就不会消除。攻邪必伤正,体实者才能经得住攻伐,这就是实证易治,虚证难疗的道理。药物有专性,攻泄之药用在何部也是攻,补益之药用在何部也是补。不过,药物还有作用专位,如柴胡走胁,栀子走胸,百合走肺,黄芪走表。就像辣椒辣嘴,大蒜辣胃,芥末辣鼻子一样,了解药物的专性专位,不比打马喂马容易。
作者: sheldon    时间: 2010-6-21 15:26
本人初学者, 斗胆发表点意见,还望各位前辈指正:

前面各位谈到的阳气,其实应分里阳和表阳, 我理解桂枝就是疏通作用, 把里阳送达表阳, 说它损阳没错,损的是里阳, 说它补阳也没错,补的是表阳。  象桂枝汤, 内部有炙草,生姜,大枣补中生内阳,再有桂枝送达表层补表阳,外面由芍药收敛防止疏泄过度,即可调和荣卫。 桂枝汤症要热汗出而解, 就是看到内部的阳气已经送达表层了,身体即恢复正常。
作者: anton553    时间: 2010-6-21 21:03
[s:183] 干脆关注此贴的人们 一起喝喝单味桂枝熬汤,然后体验一下吧,李国栋老师你有好多理论,你对药物的理解也很深入,请问你是师承哪个门派的或者以哪本注解为宗,还是你自己的研究心得?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0-6-21 21:31
师承刘绍武三部六病门派。注解宗刘渡舟、胡希恕、曹颍甫、高学山等多家,并自己的临证心得。还有问题吗?
没有一定的临证经验,喝汤也不会得出公认的感受。体强、体弱、体阳、体阴等身体状态不同的人,会有不同的感觉。即便具有一定的临证经验,也不会得出共同的结论。就像观察一座山,所站位置不同,角度不同,而看到的景象不同一样。
我只是以自己所积累的知识,解读《伤寒论》。若认为与本论坛风格相悖,请您关闭或者删除我的帖子。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0-6-21 21:41
引用第29楼王晓军于2010-06-21 11:43发表的  :
同意楼上的见解!(本来不欲加入其间,理论上陈陈相因、纠葛不清和临床实战比起来显得总是有那么一点苍白无力,因为疗效才是硬道理!)无奈楼主所用“损阳“与”通阳“不够恰当,反滋人之眩惑,其中还牵涉不少的概念性的东西,实不敢苟同!!!桂枝是一味强壮剂,所适用的不是什么”阳强表闭“,而恰恰是阳弱表疏!!!这是毋庸置疑的!的确,不能把一味药孤立起来看待,因为在临床上很少的机会用单味的药物来治病疗疾,关健在于配伍,如桂芍、桂苓、桂附、桂草、桂麻等等。
“阳弱表疏”是你说的,毋庸置疑。“营弱卫强”是张仲景说的,也毋庸置疑。
“95.太阳病,发热、汗出者,此为荣弱卫强,故使汗出。欲救邪风者,宜桂枝汤。”
作者: 木子长大    时间: 2010-6-21 22:23
标题: 回 36楼(李国栋) 的帖子
李老息怒。本站气度宽宏,您不会受此待遇。
您的很多理论相当不错!比如发到沙龙上的“潮热未必皆实证”医案,用方的思考过程就非常明晰。关于桂枝,我会再认真解读并验证。七月份我去安阳参加考试,若有时间定前去拜访。
作者: 木子长大    时间: 2010-6-21 22:36
先生对桂枝甘草汤证和桂甘龙牡汤证怎么看?前方桂四甘二,后方桂一甘二。
作者: 王晓军    时间: 2010-6-21 23:28
标题: 回 37楼(李国栋) 的帖子
呵呵,李先生息怒!荣弱卫强是相对而言,即由于荣弱了才卫强,如果真的卫强了,还会汗出脉缓吗?仲景也说了------阳浮者热自发,阴弱者汗自出嘛!个人以为,读书需看全局,不可断章取义。----一点浅见,请您指正!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0-6-22 06:25
标题: 回 39楼(木子长大) 的帖子
恕不再作答复,鄙人已经有招摇之嫌。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0-6-22 06:28
标题: Re:回 37楼(李国栋) 的帖子
引用第40楼王晓军于2010-06-21 23:28发表的 回 37楼(李国栋) 的帖子 :
呵呵,李先生息怒!荣弱卫强是相对而言,即由于荣弱了才卫强,如果真的卫强了,还会汗出脉缓吗?仲景也说了------阳浮者热自发,阴弱者汗自出嘛!个人以为,读书需看全局,不可断章取义。----一点浅见,请您指正!
阳浮就是卫强。“阳浮阴弱”与“荣弱卫强”是一致的,是反复论述桂枝汤证的病机。所以,读书需全面看,反复看,反复体会。桂枝汤的服法为什么会有“一服汗出病瘥”者?有一服“不汗”,需“更服”者?有更服“又不汗”,需“后服小促其间”者?有需“一日一夜服,周时观之”者?有“服一剂尽,病证犹在”,需“更作服”者?有“汗不出”,乃需“服至二、三剂”者?
是不是因为不同的患病者,卫气强弱的程度不同呢?是不是病愈重者,卫气愈强呢?是不是卫气愈强,其人愈不容易出汗呢?
“阴弱者汗自出”,并不是持续不断的出汗,而是不出汗的时候多。
“读书需看全局,不可断章取义。”一点浅见,请您继续批评!
作者: 拈花指月    时间: 2010-6-22 12:51
详细读了李先生的一些贴子,先生于《伤寒》是有相当功底的。争论不在于对错,而在于有所悟。李先生的脾气倒是很对我的胃口。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0-6-23 21:08
“60.下之后,复发汗,必振寒、脉微细。所以然者,以内外俱虚故也。”
少阴病证的病因,可以有多种多样,但是其病机,就是内外俱虚。60条之先下后汗,由于泻下伤营血,发汗伤卫津,是导致少阴病证之内外俱虚的病因之一。内外俱虚,意即营卫俱虚。营卫俱虚者,宜与四逆汤,以甘草干姜益营,以甘草附子益卫。卫强者,可与桂枝损卫和营;卫虚者,不得与桂枝虚上加虚。这就是《伤寒论》中,凡胃气虚寒大便溏泻下利者,皆不用桂枝的道理。
   
“163.太阳病,外证未除而数下之,遂协热而利,利下不止,心下痞硬、表里不解者,桂枝人参汤主之。”此条之利下不止,而用桂枝,是因为,此利下不止,是协热利,也就是表热被误下,其表热由表入里,客于胃肠里部,表里不解。桂枝是用于解表,而其下利,也不是纯属胃气虚寒,而是兼有浮热,有浮热者,当有脉浮。
太阳病,外证未除而数下之,数下重伤胃气,邪热入里,利下不止,心下痞硬,表里俱病而里病重于表病,以桂枝人参汤表里同治。
表里不解者,其表证应是什么?起码脉浮应当有。脉浮弱者,卫强营弱,应系桂枝汤证。但桂枝汤证没有下利。此证利下不止、心下痞硬,与甘草泻心汤证亦不同。
下利不止、心下痞硬的甘草泻心汤证,是典型的“厥阴病机”下之利不止的证状反应。虽曰:“伤寒中风,医反下之”,但是即便是太阳伤寒,也应是先发汗而复下之,发汗虚其阳津,复下之,又虚其阴液,才能具有心下痞硬、利下不止的病理条件。此条与甘草泻心汤证不同的是,外证未除而数下之,外证未除,应当是太阳病发汗后,外证未除。外证未除而数下之,与甘草泻心汤证不同的是,彼证是先汗、后下,此证是先汗、后数下。数下就是多次下,伤损胃气的程度一定比甘草泻心汤证为重。伤损重,胃中理应是寒多热少,与甘草泻心汤证寒热夹杂者不同。寒多热少者,理应没有明显的腹中肠鸣,因为腹中肠鸣是寒热相搏,才会肠鸣,假若寒多热少,胃阳无力与寒相搏,就不会有肠鸣音。实际上肠鸣音就是肠蠕动时发出的声音。胃中有热,胃肠才有蠕动,寒(水气)热夹杂,胃肠蠕动时,寒气(水气)流动,就会有肠鸣音。桂枝人参汤证,胃中热少,所以蠕动力小,蠕动力小,就没有肠鸣音,蠕动力小,是因为寒多,寒多者,水气也一定比甘草泻心汤证为多。所以,温寒利水,用干姜、白术。此证没有心下悸,故不用茯苓。心下痞,是人参证。而所谓表里不解者,其表不解,应当有脉浮,如若没有脉浮,就是卫气不强,就不当用桂枝。
“32.太阳与阳明合病者,必自下利,葛根汤主之。”此条之下利,亦是清气下陷之协热利,其脉必浮。与太阴证脉弱不浮和少阴证脉沉自当不同。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0-7-3 12:15
今天读“胡希恕讲金匮要略”,关于厥而皮水的病理,讲的太好了。摘录于此:“厥者无汗,四肢厥就是血少。厥而皮水者,皮水也是应该发汗的。厥而皮水者不可发汗,只能利尿,但厥无汗麻。…但是要是厥,血虚,你不但麻黄不能用,桂枝也不能用,所以他必须,只是能利小便。”胡希恕先生对桂枝的作用是熟知的,厥而皮水是血少,不能用桂枝,厥而下利、内外俱虚的少阴病证,更不能用桂枝。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0-7-3 23:30
真武汤证之“心下悸、头眩”也是水气上冲,为什么不用桂枝呢?桂枝不是主以降冲气吗?这就从反面看出桂枝损阳气。四逆汤证类为何不用桂枝?也是因为桂枝损阳,虚弱之人不宜用桂枝。
作者: gaogefei    时间: 2010-7-4 12:04
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!虚弱之人,我屡用桂枝未见损阳!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0-7-4 12:16
虚弱之人,我没有表达清楚。应该是阳气虚衰之人。
既使不是阳气虚衰的虚弱之人若用桂枝,必当适当配伍参草之属。
桂枝通阳而损阳是事实。不是承认或不承认的问题,只是认识或不认识的问题。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0-7-4 17:07
“372.下利腹胀满,身体疼痛者,先温其里,乃攻其表;温里宜四逆汤,攻表宜桂枝汤。”
下利腹胀满,是虚寒下利。若是实热下利,下利邪去,腹胀满当缓解。虚寒下利者,胃气虚衰,失去温摄之功,虽下利而胃气依然虚滞不运,寒邪不去,“至虚有盛候”,故下利腹胀满。身体疼痛者,为体表肌肤有水气。此证是里虚表实,当先温里,若攻表,必更伤胃气,致胃气愈虚,腹满愈甚,势必出现胃气衰败的脏厥之证。如“323.少阴病,脉沉者,急温之,宜四逆汤。”少阴病脉沉者,就当急温之。此证下利腹胀满,胃气大虚,救阳都唯恐来不及,怎能再用桂枝解肌发汗而伤其阳气呢?
桂枝通阳而损阳,就这么难以理解吗?这里都是学《伤寒论》的,《伤寒论》明示里虚下利者,当先温其里,不得先用桂枝汤攻其表,还是不能够明白桂枝损阳气的道理,一味坚持桂枝是壮阳药,名其曰“疗效是标准”,真的有桂枝回阳救逆的病案吗?若有,那就是张仲景错了,四逆汤应该加上桂枝了。我相信,没有谁能够拿得出桂枝回阳救逆的医案,因为太阴病胃气虚寒心下痞而下利者,若用桂枝(而不用人参甘草益气、干姜温胃、白术行水)只能加重其痞,更不用说少阴病厥逆下利,用桂枝回阳了。难怪中医发展难,继承都难,发展能会不难吗?
桂枝是用于卫阳强,绝对不是用于卫阳弱。内外俱虚、厥逆下利者,能用桂枝吗?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0-7-5 06:03
“25.服桂枝汤,大汗出,脉洪大者,与桂枝汤,如前法。…”
    大汗出,脉洪大而不见烦渴,是卫阳强,乃邪气仍在表部。与桂枝汤,如前法。如前什么法?啜热稀粥覆被微汗法。方证对比,脉洪大有汗热在骨髓者,可与桂枝汤,脉微细无汗寒在心肾者,能与桂枝汤吗?
    桂枝汤证有汗,是邪热迫汗,而不是阳虚自汗。阳虚自汗者,是动辄汗出,不动时不会有汗。桂枝汤证有汗者,静卧时也会有汗。
    桂枝是用于发散卫强而热的,阳虚发热者能用桂枝吗?
作者: leiyuanmo    时间: 2010-7-13 20:15
桂枝“损阳”之说肯定是错误的!不然仲景的“桂枝下咽,阳盛则毙”如何说起!
     实际上这里的“卫强”是因为卫气为“邪气”所持,表现为“虚亢”,一如弱人为歹徒所持,恐惧而歇斯底里,表现为反抗强貌,非真强大,故用桂枝甘草补阳(卫),芍甘补营,加生姜而外散邪气!
     另外,楼主连卫气与阳气(原阳或元阳)都没有分清!
     桂枝补心(此处非普通的心,而是中丹田)阳,芍药补心阴;桂甘和而补卫,芍甘和而补营。附子补元阳;吴茱萸补冲阳;干姜补中阳!人参补诸阴!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0-7-14 06:14
请先分清阳邪与阳气。“阳盛则毙”之“阳”,是“阳邪”,而不是“阳气”。阳盛者,是状火,状火者,必伤阳气。阳盛者,不用阴药“救火”,而用桂枝“助火”,能不毙吗?
我之所以说“桂枝解肌,就是损阳”,是着意说明,桂枝不是补气药。损阳是损阳气,而不是损阳邪。诸如“原阳”也好,“元阳”也好,抑或心阳、肝阳、脾阳、肾阳、胃阳、等等,只不过是阳气的分而说之,总括为阳,一损俱损,一荣俱荣。
津液与血液,只是运行的部位不同而已。津液被吸收回到脉中,就变成血液;血液从脉中渗透出脉外,就变成津液。“血汗同源”,就是这个意思。“汗出溱溱是谓津”,血液与津液都来源于胃气对于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,且血能化津,津能生血,血与津互生互化,故谓“夺血者无汗,夺汗者无血”。
“病人脏无他病,时发热、自汗出,而不愈者,此卫气不和也。先其时发汗则愈,宜桂枝汤。”此条之卫气不和,是卫阳虚吗?卫阳虚,用桂枝汤发汗,卫阳就不虚了吗?发汗还不损阳气吗?
有初学者认为,桂枝汤就是补中益气汤。这是没有经过临床验证的说法。胃气虚弱心下痞者,若用桂枝汤,只能是其痞益甚,证明桂枝汤不是补中益气汤。
另外,“桂枝下咽,阳盛则毙”是叔和的,不是仲景的。
作者: 十世遗风    时间: 2010-7-14 17:15
阳浮者,热自发;阴弱者,汗自出……
说明桂枝汤发热的机理是阳浮。
卫强荣弱。强非强大之强,是读僵,僵直之僵。也就是桂枝汤证为阳气淤滞强直,这样可以理解如肌肉疼痛、僵直、少腹不仁等。
桂枝解肌,这话也是错的,应该是桂枝汤解肌。桂枝如解肌,全乱套了。但桂枝解肌让人误入歧途!
损阳可以这样理解,损淤滞之阳,让它通畅!其实非损阳,而是通畅。
用五运六气很好解释桂枝汤,但大家都不相信五运六气。
那么我就问大家,你们是如何辩证的?胡老不相信五行和六气的。很搞笑,六经不就是六气嘛!!!
另外桂枝是补气的,主补中益气见本经。
作者: 此岸彼岸    时间: 2010-7-14 19:19
我都看傻了:中医的理论和概念真是有点乱,每一个人对每一个概念的理解都不一样。最后大家的结论也莫衷一是。
作者: 兰洪喜1    时间: 2010-7-14 19:32
一家有一家的伤寒,
怎么样解读
看个人的悟性
怎么检验领悟能力
说的再好没有疗效不可以


疗效是金标准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0-7-14 21:47
引用第54楼十世遗风于2010-07-14 17:15发表的  :
阳浮者,热自发;阴弱者,汗自出……
说明桂枝汤发热的机理是阳浮。
卫强荣弱。强非强大之强,是读僵,僵直之僵。也就是桂枝汤证为阳气淤滞强直,这样可以理解如肌肉疼痛、僵直、少腹不仁等。
桂枝解肌,这话也是错的,应该是桂枝汤解肌。桂枝如解肌,全乱套了。但桂枝解肌让人误入歧途!
损阳可以这样理解,损淤滞之阳,让它通畅!其实非损阳,而是通畅。
.......
无热不浮,无阳不热。阳浮就是浮热,浮热就是阳强,阳弱者,必不能浮。
说是“荣弱卫僵”,我也曾经认同过此说,后来又认为此说难以成立。荣弱与卫僵是怎样的一个关系呢?荣气弱者,卫气就要僵吗?“病人脏无他病,时发热、自汗出,而不愈者,此卫气不和也。先其时发汗则愈,宜桂枝汤。”此证患者,临床多见,并没有听到患者述说,自己肌肉疼痛僵硬。肌肉疼痛僵硬,是正邪分争的反应,是卫气与水湿相搏,才能出现肌肉疼痛僵硬。若卫气虚弱,不能与邪相争,就会出现肌肉沉重、疲乏无力感觉,而不会出现疼痛。如:“风湿脉浮,身重,汗出,恶风者,防己黄芪汤主之。”患者卫虚,故身但重不疼,以黄芪益卫。
桂枝汤解肌,是桂枝的作用,桂枝发汗解肌;因其人营虚,以芍药益营,而不是以芍药解肌。如芍药甘草汤,用于脚挛急,是用于筋脉挛急,而不是用于肌肉僵痛。
“若微恶寒者,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。”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,仍然是发汗解肌,汗出表和。
《珍珠囊》:…其在嫩枝四发者,曰桂枝,专入肺经,主解肌发表,…
《本草纲目》:…桂枝透达营卫,故能解肌而风邪去,…
《本草备要》:桂枝…温经通脉,发汗解肌。
《本经逢原》:…桂枝上行而散表,透达营卫,故能解肌。
《本草求真》:桂枝…止烦出汗,驱风散邪,为解肌第一要药。
《本草分经》:桂枝,发汗解肌,调和营卫。
《中国药典》:桂枝,发汗解肌,…

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牡桂味辛,温。主治上气咳逆,结气,喉痹,吐吸,利关节,补中益气。”其中,上气咳逆,结气,喉痹,吐吸,关节不利(疼痛)等,都是实证,桂枝是用于攻邪无疑,不可能用补药攻邪。所以,其最后“补中益气”四字,难以理解,是有问题的。
受《本草》桂枝“补中益气”一说的影响,我在临床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弯路,用桂枝补脾胃虚弱心下痞下利或胃下垂者,效果明显不行,而用补中益气丸,效果明显,用理中丸加黄芪,或附子理中丸加黄芪,效果都不错。若中气不足心下痞下利而发热者,桂枝人参汤确证有效。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0-7-14 22:00
“21.太阳病,下之后,脉促、胸满者,桂枝去芍药汤主之。…本云桂枝汤,今去芍药,将息如前法。”   
“22.若微恶寒者,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。…本云桂枝汤,今去芍药,加附子,将息如前法。”
“桂枝去芍药汤”和“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”,都去了芍药,都是“将息如前法”,即桂枝汤方之啜热稀粥覆被法。可见桂枝之发汗解肌之用。
作者: 十世遗风    时间: 2010-7-15 06:42
关于这个话题,我不谈个人看法了;但是从这文章的讨论,我学习了很多,也反思了很多,谢谢楼主。
关于疗效的问题,我完全同意楼主的看法,没有理论,何来疗效。即使有疗效,你看些什么病呢?你到民间来试试,都是疑难病,没有扎实的理论,乱蒙?
胃下垂我简单谈一下,供楼主参考,我看胃病十中八九。
桂枝主上气,它是降药。黄芪主升,它是升的。胃下垂有需降的,有需升的,不可一概而论。甘穗都能治疗胃下垂。
再次感谢楼主,我会继续关注此文。
作者: chorowen    时间: 2010-7-15 08:39
辛甘發散為陽,桂枝本來就是陽藥。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0-7-15 13:27
遗风先生看胃病十中八九,我很是佩服,相信功底深厚。胃气者,人之后天之本,有胃气,就不惧病。我看胃病,十难过八,以后若遇到难题,还要请教先生,望能赐教!
作者: leiyuanmo    时间: 2010-7-16 21:13
桂枝 “补中益气”没有错!错在楼主理解错了“中”的含义! 千古皆错误地将脾胃理解为经典里面的“中”!不知大错!!!!!!!!!!!!!!
   看看《本经》的一节大枣:安中,养脾助十二经,平胃气,通九窍,补少气少津液……(补中益气)。
   很显然“中”与“脾”是两回事,亦不是“胃”,但相关。而“安中,养脾”后紧接“助十二经”,由此参照《难经》之说,其理照然。
作者: ly1586    时间: 2010-8-2 15:58
好贴!谢谢楼主及各位先生们。
作者: 小堂    时间: 2010-8-3 00:38
<理>愈辯愈明!
作者: 此岸彼岸    时间: 2010-12-1 10:50
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,现在比较认同桂枝损阳的结论。
桂枝用阳以通阳,和附子的作用原理一样。是一种强心剂。只是弱于附子而已。
理论上必须正确,王正龙先生就是因为理论上走入误区,导致用药走入误区,最后导致出现一个让人悲痛的结果。
而且理论也是让我们具备举一反三能力的最快途径。如果没有理论,靠我们一病一方的去对应一种疾病的记忆治疗方法。即便是天才,穷尽一生也不可能把所有疾病的治疗方法记忆下来。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1-1-4 19:23
桂枝可用于奔豚气,气上冲所引起的头眩、干呕、心悬痛以及少腹拘急等证。可见桂枝是用于攻邪,而不是用于补虚。
伤寒论明示:气上冲者,可与桂枝,若不上冲者,不得与之。金匮要略之防己黄芪汤证的加减法中,亦明示“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”。
从“苓桂甘枣汤”用于脐下悸、欲作奔豚,其方中桂枝用以四两,亦可明确看出,桂枝是用于气上冲。
从伤寒论、金匮要略有关桂枝的用法,卫强营弱者,桂枝与芍药为伍;卫强兼有内热者,桂枝与石膏为伍,如白虎加桂枝汤。
予认为:桂枝补虚,是千年谬解。用桂枝补虚的观点传人,恐会误人。

“372.下利腹胀满,身体疼痛者,先温其里,乃攻其表;温里宜四逆汤,攻表宜桂枝汤。”
伤寒论中桂枝之用,皆是攻邪;补虚之剂,如理中汤、四逆汤类,均不用桂枝。
桂枝甘草汤用于心下悸欲得按者,也是阳亢欲出,阴虚不固,故以甘草益阴,桂枝损阳,以求阴阳和平。若是中气虚衰者,绝不可能出现心脏悸动的象要跳出来,那样悸动有力。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1-1-7 22:56
从五苓散、茯苓泽泻汤、苓桂姜甘汤、苓桂味甘汤、苓桂术甘汤、苓桂枣甘汤证的气上冲特点,看桂枝平冲气之原理:
五苓散
证,气上冲的表现是水入即吐、吐涎沫而癫眩。其证汗出而渴,其病偏于湿热,故与泽泻寒利其水,而不与甘草。
苓桂姜甘
汤(茯苓甘草汤)证,气上冲的表现是厥而心下悸。其证汗出不渴,其病偏于虚寒,故与生姜温散其水,并与炙甘草益之。
茯苓泽泻汤
证与
五苓散
证,二者皆有吐。茯苓泽泻汤证之吐,是胃反而吐食;五苓散证之吐,是水逆而吐水。胃反而吐食者,寒多热少;水逆而吐水者,热多寒少。故茯苓泽泻汤方,以泽泻后纳、轻煮,取其气清,而避其性寒伤胃;五苓散方,以泽泻为君,取其性寒而善利湿热。
苓桂姜甘
汤(茯苓甘草汤)方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煮药时间短,应是重在取其气薄而善利;
茯苓泽泻汤
方,是苓桂姜甘汤方加大茯苓用量并加泽泻、白术而成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煮药时间长,应是重在取其味厚,而于利中兼补。
苓桂味甘汤
证,气上冲的表现是满面红如醉酒状;其气时而下流、结于阴股,小便难;时而阳气又亢于上而眩冒;故与桂枝四两,以外散其阳而平其气上冲;与茯苓四两,以渗利其水;与炙甘草、五味子补益其气津而上润其口燥;诸药合用,平冲利水,调和阴阳。阴阳平,则多唾、口燥、眩冒、厥逆、手足痹、面翕热如醉状、小便难等诸证即得解除。总之,桂枝散阳亢而平冲气,茯苓利小便,炙甘草、五味子补益津气。
苓桂术甘汤
证,气上冲的表现是心下逆满、气上冲胸、头目眩晕,其水气较重,上冲胸胁,故与白术利胸胁水气。
苓桂姜甘汤
(茯苓甘草汤)证的主症是厥而心下悸,其水气较轻,止于心下,故与生姜散心下水气。
苓桂枣甘汤
证,气上冲的表现是脐下悸动。乃因表津不足而致表阳亢热,表阳亢热而致表阳不能正常运行,故而发生水停脐下。水停脐下而欲向上冲突,在还未发为奔豚时,其表现为脐下悸动。苓桂枣甘汤方,以茯苓利水,从下分消邪气,消除病之本源;以桂枝散阳亢,而平冲气;以甘草、大枣补心健脾,以防邪气上冲心胸。

以上诸方证,均以桂枝外发阳气,以平气上冲。故在阳气郁滞体表时所表现的病证如肢节烦疼、阵发烘热、不躁而烦、脉浮数等可与桂枝;而在阳气虚衰于里时所表现的病证如下利清谷、恶寒倦卧、不烦而躁、脉沉微等不可与桂枝。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1-1-8 20:46
“15.太阳病,下之后,其气上冲者,可与桂枝汤,方用前法;若不上冲者,不得与之。”其气上冲者,必为气血尚足,欲祛邪出表。故可与桂枝汤。若不上冲者,必为气血不足,无力上冲,故不得与桂枝汤。气血不足无力上冲者,不仅不得与桂枝汤,而且也不得与桂枝。
《本农本草经》关于“桂枝补中益气”之谓,害人非浅。
请思考《神农本草经》有关药物的“补中”之含义:
紫草,味苦,寒。主治心腹邪气,五疸,补中益气,利九窍,通水道。
干漆 味辛温,无毒。主治绝伤,补中,续筋骨,填髓脑,安五脏,五缓六急,风寒湿痹。生漆,去长虫。久服轻身耐老。生川谷。
地肤子 味苦寒。主治膀胱热,利小便,补中益精气。久服耳目聪明,轻身耐老。一名地葵。生平泽。
茜根 味苦寒。主治寒湿风痹,黄疸。补中。生山谷。
苦参 味苦寒。主治心腹结气,疝瘕积聚,黄疸,溺有余沥,逐水,除痈肿。补中,明目止泪。一名水槐,一名苦識。生山谷及田野。
从《神农本草经》所谓“紫草补中益气”以及“干漆、地肤子、茜根、苦参”等补中的说法,可以确定,《本经》所谓桂枝“补中益气”之说,不应是指桂枝的药物性能,故不能以《本经》补中益气之说,误用桂枝“补中益气”而致使气血俱虚者发生阳竭厥逆,这是一个大原则。
作者: fsshengwei    时间: 2011-1-9 09:15
对于桂枝,请看看民国张锡纯先生是怎样说的:
  “桂枝味辛微甘,性温,力善宣通,能升大气(宗气),降逆气(如充气肝气上冲),散邪气。”“桂枝非发汗之品,亦非止汗之品,其宣通表散之力,旋转于表里之间,能和营卫,暖肌肉,活血脉,........辛能散,甘能补,其功用在半散半补之间”。
作者: 槐杏    时间: 2011-1-9 09:57
药如将兵,贵在知任善用。中焦脾胃之地,桂枝之用的确稍逊。比如温胃,不用桂枝者多。
作者: 马文辉    时间: 2011-1-9 11:44
桂枝温阳散寒,不补虚。温阳可散寒,散寒可扶阳,同一事物的两个面。桂枝汤证的阳浮是因为表有寒邪(阴邪),而非热邪(阳邪)。解肌即解除肌表的寒邪。营弱是桂枝汤证的根本原因(内因),补益“中气”即精血,是芍药、甘草、大枣之效。桂枝的祛邪,非损阳,而在助阳,所祛之邪,是寒邪,而非热邪。扶阴抑阳是芍药之力,而非桂枝之功。卫强是真,免疫功能亢奋之象,是“正邪”。现代药理证明芍药是一味“免疫抑制剂”,芍药损卫气(阳气)。桂枝加桂、桂枝去桂、桂枝加芍药、桂枝去芍药等等,都证明桂枝温阳散寒,芍药扶阴抑阳。温阳则损阴,益阴则伤阳。阳代表交感、动脉、免疫亢奋……阴代表迷走、静脉、免疫抑制……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1-1-9 16:10
“29.伤寒脉浮、自汗出、小便数、心烦、微恶寒、脚挛急,反与桂枝,欲攻其表,此误也。得之便厥、咽中干、烦躁吐逆者,作甘草干姜汤与之,以复其阳。”
29条,要点在于小便数和脚挛急。“小便数”是津液亏竭,“脚挛急”是血液亏竭。津血俱亏竭者,不可攻表伤阳。若攻之,便阳竭而厥。桂枝伤阳,明晰可见。
“174.伤寒八九日,风湿相搏,身体疼烦,不能自转侧,不呕、不渴、脉浮虚而涩者,桂枝附子汤主之。若其人大便硬,(一云脐下心下硬)小便自利者,去桂加白术汤主之。”
174条,身体疼烦,不能自转侧,是卫阳强而表有邪,即“风湿相搏”。卫阳强为“风”,表有邪为“湿”。表湿较重,故不能自转侧。脉浮虚者,是“阳浮而阴弱”之桂枝汤脉象,为什么去芍药加附子?是因为脉涩。脉涩者,里阳不足,鼓动无力,脉流不畅,故涩。“若其人大便硬,小便自利者”是阳不摄阴,去桂是免桂伤阳;加术,是内渗利湿。
“28.服桂枝汤,或下之,仍头项强痛、翕翕发热、无汗、心下满微痛、小便不利者,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。”
28条,“翕翕发热、无汗”,是卫阳不强。若卫阳强者,当有汗。心下满微痛,是心下有停水并胃络血虚。小便不利者,是里阳不足,胃气不降。表里俱不足,故去桂免伤阳气,加茯苓白术渗利水湿。
174条之小便自利去桂和28条之小便不利去桂,都是以免桂枝伤阳。

桂枝助阳祛邪,势必阳随邪出而损阳。

桂枝汤证之病机是“阳浮而阴弱”,阳浮者,当是阳邪,而非阴邪。阴邪者,阳必不浮。
所谓阴邪,是感受寒邪。感受寒邪是外因,寒邪袭人所表现出来的“阳浮而阴弱”之病机是内因。寒邪袭人,所表现出来的“阳气重”之麻黄汤证,“阳浮而阴弱”之桂枝汤证,“发热而渴,不恶寒”之白虎加人参汤证,“往来寒热”之柴胡证等等,都是因人而异,而不是因感受阴邪、或感受阳邪而异。
作者: wz@crt    时间: 2011-1-9 17:03
单味桂枝,不能作为补虚概用,然!
言桂枝之用因阳强而损阳,则不然!
小建中、灸甘草汤、当归四逆汤、温经汤之用,亦是损阳?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1-1-9 18:59
小建中汤证之虚劳里急、四肢疼就是阳浮而郁,悸、衄、梦失精,就是阳浮而越,桂枝之用,还是祛阳之强,以平阳亢。
炙甘草汤证之心动悸,就是阳亢而动。
当归四逆汤证之手足厥寒,脉细欲绝,是血虚阳郁,而不是阳虚。阳虚者,必用姜附。当归四逆汤证患者,多是大便实。阳虚者,必大便溏。包括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,也不是阳虚,而是血虚日久,导致阳郁失运而生内寒。其证桂枝之用,还是通阳。阳气虚竭者,必不可用桂枝通阳,而应用附子通阳。
温经汤之少腹里急,就是邪气,桂枝之用,还是祛邪。祛邪必损正气,这是基本常识。
作者: 十世遗风    时间: 2011-1-9 19:13
师兄,桂枝补中益气,和紫草等的补中,应该如何正确理解?
作者: 马文辉    时间: 2011-1-9 20:27
如果按照胡老的“阳气”即津液,桂枝就是损阳气。如果阳气不是津液,桂枝就是损津液。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1-1-10 07:04
标题: 回 75楼(十世遗风) 的帖子
这个我也说不好。复兴中医网辽东版主认为本草中桂枝“补中益气”之“补”,是“修补”之义,可作参考。伤寒论中桂枝类方最多,我翻来覆去的读,怎么也读不出桂枝有补中益气之用。我在临床上用桂枝,也多是用于祛除阳浮之热,屡用屡效;而中气不足之心下痞,只有附子能解,用桂枝反而加重其痞。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1-1-16 21:13
“28.服桂枝汤,或下之,仍头项强痛、翕翕发热、无汗、心下满微痛、小便不利者,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。”
去不去桂枝,不是取决于有没有表邪,而是取决于卫阳的强弱程度。若卫阳强,发热汗出者,当用桂枝;若卫阳不强,发热无汗者,不当用桂枝。从“心下满、小便不利”来看,应是胃气不足,通降失职,故水停心下而小便不利。胃气不足水停心下而去桂枝,可见桂枝不能补中益气。又从“下利腹胀满,身体疼痛者,先温其里,乃攻其表;温里宜四逆汤,攻表宜桂枝汤”来看,里阳不足而有表邪者,须先温里,待里阳和,“清便自调”时,乃可攻表。从张仲景用药的缜密态度,可见其深谙药性,精通医法,洞察正邪力量对比,谨随人体阴阳之变化表现出来的脉证情况,而随证治之。
作者: 镜湖水月    时间: 2011-1-26 23:07
我对于李老师的见解很钦佩,能洞察到用桂枝之真谛,平时很少人对如此常见的药方做这等深入的思考!我有以下的感悟:任何药如果要通阳,那必须的损阳,这犹如物理学上的力学原理,当你要发出一个力必须有支撑点,而且是要消耗能量的。如果说表虚这个支撑点是松动的,桂枝这时候用就不合理了,但是桂枝甘草汤证为发汗过多,其人叉手自冒,心下悸,欲得按者。方解中赫然写着补心气、温心阳,这时候明显表虚,还要用桂枝,为何?因为此时用桂枝在于振奋心阳,暂时将心脏兴奋起来,心阳一振奋,循环一畅通,阴液自然供奉上来,这就是火生土。阴液自然供奉上来以后用桂枝消耗的能量自然会恢复,而且阳气量较前还多,最终效果还是补阳,这犹如做生意,投本后会有利息的。请李老师亦思之!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1-1-27 06:29
标题: 回 79楼(镜湖水月) 的帖子
感谢先生参与讨论,以力学原理比喻治法,很生动。需要思考的是,祛邪药物,无论是温通寒郁,还是寒通热郁,都必损正气。故正气尚足者,方可攻邪;若阴阳俱虚者,必不可攻邪。这是伤寒论方证治法的基本原则。
发汗过多,不同体质的人之表部会出现不同的情况。有的人会因汗出津伤而阳(热邪)愈亢,如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、五苓散证等;有的人会因汗出津伤而阳(阳气)愈弱,如芍药甘草附子汤证、真武汤证等。桂枝甘草汤证,不应是心阳虚,而应是心阳亢。阳强而郁则状态必亢奋有力,阳弱而郁则状态必静默无力。心阳虚者,应与附子振奋心阳,而不应与桂枝通阳损津。且心阳虚者,自不可能会出现(叉手)“自冒心、心下悸欲得按”那样强烈的表现。自冒心、心下悸欲得按的表现,理应是阳亢而郁,运通不利,而不应是阳虚而郁,静默无力。
故桂枝甘草汤证,补心气者应是甘草,而不应是桂枝。
理明,才能治法不误。欢迎继续探讨。
作者: 镜湖水月    时间: 2011-1-28 16:06
我虽然酷爱中医,医人无数,最近以来自己的身体不适确一直调理,效果不佳,我最近一直关注李老师的帖子,非属寻常境界,恳请为我一诊。我是一名县级医院内科住院部工作,毕业于西医学院,中医主要是自学,我们医院病人很多,大夫较少,三人轮班,夜休差,近2月来发现头木、心慌、气短,测血压120/100mmHg 心电图 心脏彩超查均正常,有畏惧性生活、并有梦遗,梦遗后心跳加速现象,心痛现象,平时总爱按压、抚摸心前区,脉沉细并振指无力,从外观看我身材高大,体胖,不像得病之人,开始按阳虚经络不通用桂枝甘草汤加附子土元,后研究火神派后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合理中汤,微发寒湿之气,想阴病出阳,结果导致表虚,鼻塞1月不愈,血压若不用西药还是不降,我现已36岁,我的体会是我的病主要是神经衰弱,精神长期紧张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兴奋,儿茶酚胺分泌过多,血管收缩而出现高血压,中医方面我属于心肾不交而且心肾俱虚,与血管病变无关,请李老师赐方!
作者: 喜郎    时间: 2011-1-28 17:58
收藏、学习、关注中...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1-1-28 18:05
标题: 回 81楼(镜湖水月) 的帖子
根据提供的“头木、心慌、气短、梦遗、心痛喜按、脉沉细无力、血压高”等症状,推断你的身体应是处于血虚阳亢状态,可能会表现为心肾不交,而不应是心肾俱虚。故应舍脉从证。食饮、睡眠、二便情况以及寒热、汗证等均没有提及,故将这些情况视为无异常。
以“头木、心慌、气短”等视为有水气,“梦遗后心率加快、心痛”视为血虚阳郁。
拟处方如下:
桂枝18g  白芍18g  泽泻30g  茯苓18g
白术12g  龙骨18g  牡蛎18g  甘草12g
生姜18g  大枣8枚(擘)
可取2剂,水煎服,日1剂。每剂药以水1000毫升,煮取300毫升,分二次温服。
申明:上方仅供参考,乃为学习讨论经方而用。
作者: zhangyin    时间: 2011-1-28 19:23
标题: 回 楼主(李国栋) 的帖子
通过病例来反证理论或许更有说服力。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1-1-28 21:21
桂枝类方在《伤寒论》“太阳、阳明、太阴、少阴、厥阴病”等篇中均有应用,柴胡类方在“太阳、阳明、少阳、少阴、厥阴病”等篇中亦均有应用。无论“伤寒”还是“杂病”,临证应用较多的,也是桂枝类与柴胡类方。愚以为,《伤寒论》方证,皆是病例实例,而且是非常严谨的病例实例,后世诸家,很难有如《伤寒论》病例之严谨。故愚以为,研究病例,伤寒论是最好的实例。当然有自己的一手病例更好。临证应用经方,桂枝证与柴胡证是常能遇见的。在这里专议病理,就是积于对于桂枝剂与柴胡剂的日常应用所积累的一些心得。我没有高学历和高职称,基本上是靠自学步入中医之门,故没有思想负担,敢于班门弄斧,不怕行家见笑。对于参与讨论、提出批评意见的各位老师和同仁,表示衷心感谢!
附近日病案一例,作为举证经方治法的应用,恭请批评!

2011-1-19
初诊:患者女,35岁,自诉:三四天来出现耳鸣、口干、眼涩,夜寐盗汗、大便不畅等。察舌边有齿痕苔白、右脉细弱、左无脉。
处方:
桂枝9g  白芍9g  柴胡24g  黄芩9g
半夏9g  党参9g  炙甘草9g 生姜9g
大枣4枚(擘)
2剂水煎服日1剂

2011-1-25
复诊:患者自诉:上方服2剂后,盗汗停止,耳鸣无,大便顺,口仍干渴,眼干,偶有心悸、晚上乏力,舌边有齿痕、脉右关尺细弱微弦、左无脉。
处方略
作者: 镜湖水月    时间: 2011-1-29 11:32
这是我的既往史:我从小体弱多病,先天禀赋稍差,有病一直有我的外公为我诊治,他是一名老中医,从小就接受中医的恩泽,高中的时候因学校饮食不好,肠胃差,得有神经衰弱,后上大学时接触到张宏堡的中华养生益智功,一直习练,后有看了南怀瑾的许多书后,思维有所超离现实,大脑有所发热,曾在实习的时候,独自赴法门寺考察,当时立志要贯通中医西医、整合东西文化,鸿鹄之志,常存心中,结果大学刚一毕业,在家等安排工作的时候,现实的问题迎面扑来,在家依然精进学习,并每天打坐,但思想异常波动,偶尔翻出一本高中语文补充材料中马克思写的《青年人如何选择职业》一文,其中有一句话,如果说在抽象领域内搞研究,对于一些人适应,而会使一些人毁灭,当时我的大脑就像触电一般,以往的许多努力好像变得错误,泥丸宫一震动,当时就有万念俱灰,心慌气短,出汗,夜间一入睡梦中便是闪电,身体便出散骨水,后来就得了重度抑郁症,到大医院作电休克、住院治疗、1年后才能上班,但脑力不足,脑鸣较为明显,入睡后梦多,值夜班的时候,护士敲门叫不醒我,开始睡眠必须吃甲基安定,中药当时吃导痰汤加人参菖蒲,又用三才封髓丹,后吃了同仁堂的牛黄清心丸大脑能清晰些,但大脑一劳累就梦遗,直至4年后一结婚睡眠质量,梦遗有所缓解,工作一直费脑、活动少,当然还有房事,至一年来老就有感精力不足,近来便得了高血压。请李老师在参一下,这就是我总认为我很虚的原因,前些天我还用了路志正治肾心痛的方子,补肾气、滋肾阴、壮肾阳,效不佳,这两日我思索我属于大气不足、心肺肾三藏皆虚,我还有点乙状结肠炎,上夜班马上一过11点,就有腹痛肠鸣,就得去厕所,大便还有不爽,故也脾虚,但我的认识有可能错误,让别人看老说,你人高马大,老说虚,但我觉得现在最近就是怕房事、怕梦遗,饮食、食欲都很好,夜休效率不高,梦多,有时需用安定来辅助,请李老师结合我的病史,再为我斧正!你的前面的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我感到很有道理,结合我的体质,请李老师排除一下我是否为精虚神伤。(有打坐出偏及电休克病史)拜谢!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1-1-29 13:28
标题: 回 86楼(镜湖水月) 的帖子
86楼所述症状,其中“脑鸣、梦多、大便不爽”等症,视为柴胡证,“子夜腹痛常鸣”视为干姜证。故以83楼处方再加柴胡48g  黄芩18g  党参18g  干姜12g  
每剂药以水1200毫升,煮取300毫升,分二次温服。
重申:此方仅供参考。
桂枝剂与柴胡剂,均为泄阳补血之剂。心主血、主神。神伤就是血伤。据证推断,我依然以为,你是血虚阳郁体质。
作者: 镜湖水月    时间: 2011-1-30 19:36
我将李老师的方子抓了两付,现喝了一剂,确实有感觉,感觉胸部气机能通畅些,情绪有所改善,并有困乏感,入睡容易些,就是有点口干,想请教一下,柴胡量这么大,会不会劫肝阴,我是属于胆气不足的人。现正喝第二付。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1-1-30 23:15
由于不是面诊,推断不准确之处是难免的。口干,可以是实热引起,也可以是脾弱引起。但是要疏解肝郁,柴胡一定要量大于其它药二倍以上,否则难于取效。至于劫肝阴,是不必顾虑的。因为肝气郁滞是实证,所以才与柴胡疏解之。若肝气郁滞解除后,就应当减柴胡。“脑鸣、大便不爽”,乃肝郁化火,炎上则脑鸣,滞下则大便不爽,非柴胡黄芩不得解。胆气不足,可有虚实之别。肝气实热者,可耗散胆气,而致胆气不足;肝气虚寒者,能量不足,胆气亦必不足。若是虚证,必无脑鸣和大便不爽。
作者: 镜湖水月    时间: 2011-1-31 07:09
标题: 回 89楼(李国栋) 的帖子
我的面色看起来很好,但自发现血压高以来,双目下有青黑色,根据眼周围八卦排布,是否为肾虚,同时有稍有饮食不当,大便很急,有时控制不住都会遗矢。大便过程却是不爽,但并不腹泻,肾司二便,为肾虚,还是肝气的问题,请李老师斧正!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1-1-31 13:17
“面色很好”,而自我感觉不好,那么不是阳气怫郁,就是阴火上扰。双目下有青黑色,可能是劳气。不排除肾阴虚的可能。可同服知柏地黄丸看看服后的效果。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1-2-14 20:03
《伤害论》作者“勤求古训,博采众方”,对于人体内的阴阳气运动变化的规律性认识,达到了汉代以前的巅峰水准。汉以后各个时代的中医大家,其认知水平鲜有突破《伤寒论》的认知深度的。
此以经论两条,浅读经义。
“服桂枝汤,或下之,仍头项强痛、翕翕发热、无汗、心下满微痛、小便不利者,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。”(《伤寒论》)
“伤寒八九日,风湿相搏,身体疼烦,不能自转侧,不呕、不渴、脉浮虚而涩者,桂枝附子汤主之。若其人大便硬,小便自利者,去桂加白术汤主之。”(《金匮要略》)
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之“小便不利”与白术附子汤证之“小便自利”,都是去桂枝。那么其去桂枝的法理应是什么呢?
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,其证“翕翕发热”,是为热在表部。若为热在里部,当为“蒸蒸发热”。然“翕翕发热”而有汗者,其病机即为“阳浮而阴弱”。阳浮而阴弱者,理当发热汗出。汗出的机理是“营弱卫强”,即营阴不足而卫阳有余。故以芍药益营阴,以桂枝损卫阳。此“翕翕发热”而无汗者,理应是阴弱而阳不浮。阴弱而阳不浮者,自不当与桂枝徒损卫阳,故应去桂枝,而留芍药但益营阴、以利血气。营阴不足,则阴血运行不利,故“仍头项强痛”。“血不利,则为水”。水蓄心下,胃气不降,则小便不利,故加茯苓白术以利水气而通降胃气。
白术附子汤证之“小便自利”,是阳虚不足以摄阴,而致阴液下脱,故不可与桂枝再伤其津,而与白术附子温阳摄阴,以治阳虚液脱之“小便自利”和“大便硬”。

有学者认为,桂枝“能利小便”。查《伤寒论》,有“悸者加桂枝”,“气上冲者加桂枝”之谓,却没有“小便不利者加桂枝”之说。故愚认为,“桂枝能利小便”之说,于理于法,均不能成立。
“小便不利”与“小便自利”,都有其病机所在,须要观其脉证,判断病邪所在部位及正气的虚实情况,以认知其证之病机为所犯何逆?从而“以法治之”,应是《伤寒论》“见病知源”的境界。
作者: 槐杏    时间: 2011-2-15 11:17
请问一下:五苓散中用桂枝,何意?有无取其温阳化气行水之用?若其损阳,是损何阳?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1-2-15 13:36
五苓散证,热与水结,表里俱郁。桂枝解表,必损卫阳。若卫阳不郁,则不当与桂枝,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。故桂枝温阳化气,当为温通表阳而化表邪,使客在表部之邪还从表出。桂枝随同攻下药物,亦可祛邪从里而出,如桃核承气汤证。但桂枝之用,通常是用于解表,包括治疗气上冲、心悸等症,亦是宣通阳郁,使邪从表出。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1-3-26 15:33
“太阳表虚证的主要病机是‘卫强营弱’,卫为阳,有卫外的功能;营为阴,有内守的作用。今风邪外袭,卫阳奋起与之抗争,浮盛于外而见发热,即‘阳浮者热自发’,因卫阳浮盛故称卫强;卫阳浮盛失却固外的作用,以致营阴不能内守而汗出,即‘阴弱者汗自出’,因营阴不足故称营弱。”(《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》中国中医研究院主编1987年7月第1版)

“53.病常自汗出者,此为荣气和。荣气和者,外不谐,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。以荣行脉中,卫行脉外。复发其汗,荣卫和则愈。宜桂枝汤。”
病常自汗出者,此为荣气和。荣气若不和,当为时汗出,不能常自汗出。若常自汗出,乃为荣气和。以荣气行于脉中,卫气行于脉外,卫气浮盛于脉外而不入荣,不得与荣气谐和,故病常自汗出。复发其汗,损其卫强,使荣卫谐和则汗出即止。宜桂枝汤。
强就是邪。损强也好,祛邪也好,必以消耗正气为代价。发汗必损阳气。损强益弱是和谐阴阳的基本方法。
《黄帝内经》曰:“荣者,水谷之精气也,和调于五藏,洒陈于六府,乃能入于脉也。故循脉上下,贯五藏,络六府也。”可见,内经之荣者入于脉,与伤寒之荣行脉中,法为一理。桂枝汤证之“阳浮者热自发,阴弱者汗自出”,其阴阳之理,开宗明义。伤寒与内经,在阴阳之理上,法无二致。
作者: 槐杏    时间: 2011-3-27 10:14
可能是对损阳的理解上出了问题。楼主所言损阳,是指平阳以和阴,而非必然是损伤阳气之意。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1-3-28 06:15
标题: 回 96楼(槐杏) 的帖子
说的对,怎样理解“邪气”,是问题的焦点。
元代医家朱丹溪说:“气有余便是火”。那么,卫阳浮盛便是邪。
说到邪气,一般会认为是外邪侵入人体,邪气不属于人体内生的东西。可是这样的认识,经不起推敲。试想,“六淫”之外邪,能够穿透人体的肌肤,而进入人体内多少呢?事实上,任何外邪,只能是作为外部条件,影响到人体内气血的正常运行,使气血发生病理变化,由正气的性质变化为邪气的性质,即“气不行便为水”、“血不利便为水”。病菌、病毒侵犯人体也是如此,病菌、病毒若不能影响人体内的气血正常运行,使气血运行发生郁滞(气血郁滞就是邪),就不能在人体内大量繁殖生息,健康带菌、带毒者就是这样,有体内挟带结核病菌而终生不发病者,有体内挟带艾滋病毒而终生不发病者。
说到这里,附带说一下“火神派”。“补火”不是仲景精神,“泻有余补不足”才是仲景精神。
“朱丹溪所处的时代。当时医者滥用辛热燥烈中药,而造成严重的伤阴劫液之弊。朱丹溪目睹其害,潜心研究,深有所得,而著《局方发挥》一书。书中剖析误用辛热燥烈中药之害,在纠正用药时弊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。”(《养生经之“气有余便是火”》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周超凡)
作者: 槐杏    时间: 2011-3-28 12:10
对身体,阴阳而言,有余不足皆为邪!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1-3-28 13:27
邪者当攻逐之。若不足者亦为邪,岂不是不足者亦当攻逐了?有余者当泄,不足者当补。这个基本概念不能模糊。不足者只能是正气不足。有如桂枝汤证“阳浮阴弱”,阳浮就是有余,有余者是邪气,阴弱就是不足,不足者是正气不足。不能说阳浮阴弱皆是邪。
作者: 槐杏    时间: 2011-3-28 15:48
余有相对有余和绝对有余。不足有相对不足和绝对不足。相对有余时泻兼补;相对不足时补兼泻。以平为期也。只有绝对有余或绝对不足时只需邪其有余或补其不足。举例:某些萎缩性胃炎本质上讲是胃酸绝对性的不足,但可以表现出胃酸过多的症状。止酸护膜泻其有余的同时还需以少量乌梅山楂等补酸以补其不足。还有邪气盛而本不虚,但表现出的症状却有不足(维持正常功能的能量抗邪去了),此种不足,便不能概言是正气不足,不必补之,祛邪即可。
作者: 镜湖水月    时间: 2011-3-28 15:53
标题: 回 91楼(李国栋) 的帖子
给李老师回报一下我最近情况,我服用小柴胡汤合桂枝龙骨牡蛎汤后,初有头脑轻松自己感觉,但后有疲劳感,后根据我之病症,主要为10余年来,较为频繁的夜班,导致肝血不能归藏,从五行生克上来说变为木不生火,处方:人参10克 黄芪30克 炙甘草6克 当归15克 白芍10克 肉桂10克 五味子10克 茯苓10克 远志10克 陈皮10克 天冬20克 熟地15克 白蔻仁10克 益智仁20克 大枣5玫 用上方较为稳定,但现仍稍有气短、梦遗现象,身体自己感觉很虚,但相火较为炽盛,惧怕房事,知柏地黄丸我没有服,因为记着以前我用补肾凉药会出现滑精,用补肾热药会出现梦遗,总之我的体质寒热用之皆有明显不良反应,再请李老师参考斧正!
作者: 李国栋    时间: 2011-3-28 19:55
气短、梦遗仍为有邪。察方中补药较多、且偏重一些,可能是你过于顾虑体虚的缘故。建议减黄芪,或黄芪用量不超过10克(黄芪主用于表虚,如汗出恶风、肌肤麻木不知痛痒、瘦弱、虚劳胸满水停上焦等),加煅牡蛎15克。龙骨牡蛎逐邪敛正,适用于梦遗。现今市面上没有真龙骨。
自己的身体状态,还是自己最了解,网诊容易出错,我的建议,仅供您参考。




欢迎光临 经方医学论坛 -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(https://hhjfsl.com/bbss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