序号 |
方名 |
主治 |
组成 |
出处 |
详细 |
1 | 大豆煎 | 风水。 | 生桑根白皮(入土一尺者,细切)3升,大豆1斗。 | 《医心方》卷十引《经心录》。 | |
2 | 麻黄散 | 风水。 | 麻黄2两(去根节),石膏3两(研),白术2两,附子2两(炮裂,去皮脐),汉防己2两,桑根白皮2两(锉)。 | 《圣惠》卷五十四。 | |
3 | 五子五皮汤 | 风水。 | 紫苏子(炒)7分,香附子(炒)7分,车前子6分,莱菔子(炒)6分,葶苈子(醋炒)5分,栀子皮8分,陈皮7分,赤茯苓皮8分,大腹皮6分,生姜皮5分。 | 《增补内经拾遗》卷三引《明医指掌》。 | |
4 | 大豆茯苓散 | 风水肿。 | 大豆3升,桑白皮5升(以水二斗,煮取1斗,去滓,纳后药),茯苓5两,白术5两,防风4两,橘皮4两,半夏4两,生姜4两,当归3两,防己3两,麻黄3两,猪苓3两,大戟1两,葵子1升,鳖甲3两。 | 方出《千金》卷二十一,名见《普济方》卷一九二。 | |
5 | 苍术饮 | 风水头重面肿。 | 苍术(米泔浸,切,晒干)1两半,杏仁(去皮尖双仁,炒)1两半,赤茯苓(去黑皮)1两半,桑根白皮1两半,商陆根2两半,连皮大腹4枚,嫩楮枝(切)3合。 | 《圣济总录》卷七十九。 | |
6 | 盐韭敷方 | 金疮因风水肿。 | 韭、盐各等分。 | 《圣济总录》卷一三九。 | |
7 | 橘皮汤 | 风水,遍身肿。 | 陈橘皮(汤浸,去白,焙)1两,楮白皮(炙,锉)1两半,桑根白皮(锉)2两半,紫苏子(炒)2两。 | 《圣济总录》卷七十九。 | |
8 | 麻黄煎 | 风水,通身肿欲裂。 | 麻黄4两,茯苓4两,防风5两,泽漆5两,白术5两,杏仁1升,大戟1升,清酒1升,黄耆3两,猪苓3两,泽泻4两,独活8两,大豆2升(水7升,煮取1升)。 | 《千金》卷二十一。 | |
9 | 越婢加附子汤 | 风水,阳虚恶寒者。 | 越婢汤加附子。 | 《金鉴》卷三十八。 | |
10 | 防风汤 | 脚气肿满,变为风水。 | 防风(去叉)半两,防葵(生用)半两,泽泻半两,白术半两,杏仁(汤浸,去皮尖双仁,炒)半两,黄耆半两,麻黄(去根节)半两,独活(去芦头)半两,赤茯苓(去黑皮)半两,大豆(炒熟)3合,赤小豆(炒熟)半升,桑根白皮(锉,炒)4两,陈橘皮(汤浸,去白,炒)3分,泽漆3分,麦门冬(去心,焙)3分,猪苓(去黑皮)3分,大戟(锉,炒)1两。 | 《圣济总录》卷八十三。 | |
11 | 菖蒲羹 | 耳聋,耳鸣如风水声。 | 菖蒲(米泔浸1宿,锉,焙)2两,猪肾(去筋膜,细切)1对,葱白1握(擘碎),米(淘)3合。 | 《圣济总录》卷一九○。 | |
12 | 硫黄丸 | 膈痰滞僻,脚中风水。 | 硫黄5两。 | 《千金翼》卷十七。 | |
13 | 商陆酒 | 风水肿,癥癖,酒癖。 | 商陆1斤(薄切)。 | 《医心方》卷十引《僧深方》。 | |
14 | 椒目丸 | 风水。面肿,小便涩。 | 椒目1两半(微炒去汗),汉防己1两半,消石2两,杏仁2两(汤浸,去皮尖双仁,麸炒微黄,别研入)。 | 《圣惠》卷五十四。 | |
15 | 楮白皮散 | 风水毒气,遍身肿满。 | 楮白皮2两(锉),桑白皮3两(锉),陈橘皮1两(焙,去白瓤),紫苏叶3两,猪苓3两(去皮),木通2两(锉)。 | 《普济方》卷一九二。 | |
16 | 白石脂散 | 金疮中风水,久不成痂。 | 白石脂1两, 乌贼鱼骨1两, 槟榔1两。 | 《圣惠》卷六十八。 | |
17 | 汉防己散 | 风水面肿,脉浮而紧者。 | 汉防己1两, 桑根白皮(锉)1两, 苍术(锉,炒)1两,郁李仁(去皮尖)1两, 羌活1两。 | 方出《圣惠》卷五十四,名见《曾济方》卷一九二。 | |
18 | 杏子汤 | 风水浮肿,气喘脉浮者。 | 杏子3钱(去皮),麻黄1钱半,炙草8分。 | 《医略六书》卷二十。 | |
19 | 猪肾羹 | 耳聋、耳鸣,如风水声。 | 猪肾(去筋膜,细切)1对,陈橘皮(洗,切)半分,蜀椒(去目并合口,炒出汗)30粒。 | 《圣济总录》卷一九○。 | |
20 | 磁石酒 | 耳聋耳鸣,常如风水声。 | 磁石(捣碎,绵裹)半两,木通半斤,菖蒲(米泔浸1-2日,切,焙)半斤。 | 《圣济总录》卷一一四。 | |
21 | 防风散 | 风水,通身肿,皮肤欲裂。 | 防风1两(去芦头),猪苓1两(去黑皮),泽泻1两,赤茯苓1两,麻黄1两(去根节),泽漆1两,白术1两半,大戟1两(锉碎,微炒),黄耆1两(锉),独活2两,杏仁1两(汤浸,去皮尖双仁,麸炒微黄)。 | 《圣惠》卷五十四。 | |
22 | 防己饮 | 风水,面肿骨痛,恶风咳喘。 | 防己1两,赤茯苓(去黑皮)1两,桑根白皮1两,羌活(去芦头)1两,苍术(米泔浸1宿,切,焙)1两半,郁李仁(去皮)1两半。 | 《圣济总录》卷七十九。 | |
23 | 大豆汤 | 风水气,举身肿满,短气欲绝。 | 大豆1升,杏仁1升(去皮尖,熬),黄芪2两,防风3两,白术5两,木防己4两,茯苓4两,麻黄4两(去节),甘草4两(炙),生姜6两,清酒1升。 | 《外台》卷二十引《深师方》 | |
24 | 苦瓠散 | 浸淫疮。金疮中风水,肿痛不止。 | 苦瓠1两,蛇蜕皮半两,蜂房半两,梁上尘1合,大豆半合。 | 《千金》卷二十二。 | |
25 | 驱风败毒散 | 风水、皮水,邪在表,宜从汗解者。 | 人参1钱,独活1钱,桔梗1钱,柴胡1钱,枳壳1钱,羌活1钱,茯苓1钱,川芎1钱,前胡1钱,甘草1钱,荆芥1钱,防风1钱,生姜3片。 | 《医醇剩义》卷四。 | |
26 | 麻子粥 | 风水,腹大脐肿,腰重痛不可转动。 | 冬麻子半斤(碎,水研,滤取汁),米2合。 | 方出《证类本在》卷二十四引《食医心镜》,名见《圣济总录》卷一八八。 | |
27 | 透耳筒 | 肾虚耳聋,耳中如风水声,或如钟鼓声。 | 椒目1钱,巴豆1钱,菖蒲1钱,松脂1钱(一方无松脂)。 | 《奇效良方》卷五十八。 | |
28 | 通耳丸 | 卒聋及肾虚耳鸣,耳内作风水声、钟声。 | 穿山甲(用大片,以蛤粉炒赤色,去粉)、蝎梢7个,麝香少许。 | 《奇效良方》卷五十八。 | |
29 | 消风败毒散 | 风毒瘾疹,及风水,皮水在表,宜从汗解者。 | 败毒散、消风散。 | 《医方集解》 | |
30 | 全蝎丸 | 肾气虚,耳中如风水鸣,或如钟磬声,卒暴聋。 | 全蝎、川椒、巴豆(去皮)、菖蒲、松脂各等分。 | 《普济方》卷五十四。 | |
31 | 全蝎丸 | 肾气虚,耳中如风水鸣,或如钟磬声,卒暴聋。 | 全蝎、川椒、巴豆(去皮)、菖蒲、松脂各等分。 | 《普济方》卷五十四。 | |
32 | 麻黄石膏汤 | 风水遍身肿,骨节疼痛,恶风脚弱,汗出不仁。 | 麻黄(去根节)6两,石膏8两,甘草(炙)2两,白术3两,附子(炮裂,去皮脐)1枚。 | 《圣济总录》卷七十九。 | |
33 | 巴豆方 | 肾气虚,耳内如风水鸣,或如钟磐声,卒患耳聋。 | 巴豆、菖蒲、松脂各等分。 | 《普济方》卷五十四。 | |
34 | 麻黄汤 | 风水,身体面目尽浮肿,腰背牵引髀股,不能食。 | 麻黄5两(去节),桂心4两,生姜3两,甘草2两(炙),附子2枚(炮)。 | 《外台》卷二十引《古今录验》 | |
35 | 大腹皮散 | 风水,身体浮肿,发歇不定,肢节疼痛,上气喘息。 | 大腹皮2两(锉),桑根白皮2两(锉),芎窮1两,汉防己1两,羌活1两,青橘皮1两(汤浸,去白瓤,焙),槟榔1两,桂心1两,川大黄1两半(锉碎,微炒),甘草半两(炙微赤,锉)。 | 《圣惠》卷五十四。 | |
36 | 大茯苓汤 | 胸中痰饮癖结,脐下弦满,呕逆不得食;亦主风水。 | 茯苓3两,白术3两,当归2两,橘皮2两,附子2两,生姜4两,半夏4两,桂心4两,细辛(1作人参)4两。 | 《千金》卷十八。 | |
37 | 黄汗吴蓝汤 | 黄疸身肿,发热汗出而渴,状如风水,汗出著衣皆黄。 | 吴蓝6分,芍药6分,麦门冬6分(去心),桑白皮6分,汉防已6分,白鲜皮6分,山栀子6分。 | 《外台》卷四。 | |
38 | 甘遂丸 | 风水黄疸,体大如囊,面目皆合,阴肿如斗,正如霜瓜。 | 甘遂2两(熬),葶苈子2两(熬)杏仁50枚(熬),巴豆40枚(去心皮,熬)。 | 《外台》卷二十引《古今录验》 | |
39 | 白术茯苓汤 | 胸中结,痰饮澼结,脐下弦满,呕逆不得食;亦主风水。 | 白术5两, 茯苓3两 , 橘皮2两, 当归2两, 附子(炮)2两, 生姜4两, 半夏4两(切), 桂4两, 细辛4两(一作人参)。 | 《外台》卷八引《范汪方》 | |
40 | 越婢汤 | 风水恶风,一身悉肿,脉浮不渴,续自汗出,无大热者。 | 麻黄6两,石膏半斤,生姜3两 枣15枚,甘草2两。 | 《金匮》卷中。 | |
41 | 吴蓝汤 | 黄汗,身肿发热,汗出而不渴,状如风水,汗出著衣皆黄。 | 呈蓝1两半,芍药1两半,麦门冬(去心)1两半,桑根白皮(锉)1两半,防己1两半,白鲜皮1两半,山栀子仁1两半。 | 《圣济总录》卷六十一。 | |
42 | 大豆汤 | 风水,通身大肿,眼合不得开,短气欲绝,骨节疼,恶风自汗,其脉浮。 | 大豆1升,杏仁1升,清酒1升,麻黄4两,防风4两,木防己4两,猪苓4两,泽泻3两,黄芪3两,乌头3两,生姜7两,半夏6两,茯苓5两,白术5两,甘遂2两,甘草2两。 | 《千金》卷二十一。 | |
43 | 海藻丸 | 风水,皮肤肿满,上气喘急,不能眠卧。大腹水肿,气息不通,证候危笃者。 | 海藻1两(洗去咸味),椒目1两(微炒,去汗),昆布1两(洗去咸味),牵牛子1两(微炒),桂心1两,牛黄1分(研细),甜葶苈2两(隔纸炒令紫色,别研如膏)。 | 《圣惠》卷五十四。 | |
44 | 石斛丸 | 肾虚耳内作声,或如蝉噪,或如风水声,诊其左手尺脉微而细,右手关脉洪而大。 | 石斛(去根),黄耆(锉)1两,鹿茸(去毛,酒浸一宿,酥炙)1两,地骨皮1两,附子(炮裂,去皮脐)1两,菟丝子(酒浸,别捣)1两,面三刀分,山茱萸1两1分,远志(去心)3分,熟干地黄(焙)3分,菖蒲(米泔浸一宿,锉,焙)3分,防风(去叉)3分,桂(去粗皮)半两,玄参1两。 | 《圣济总录》卷一一四。 | |
45 | 疏风利水汤 | 风水恶风,一身悉肿,脉浮不渴,续自汗出,无大热者;亦治肺热咳嗽及风疹块。 | 紫浮萍9克,紫苏9克,桑皮12克,益母草12克,车前子12克,白茅根30克,金银花18克,连翘18克,甘草6克。 | 《医方新解》 | |
46 | 羌活散 | 筋急拘挛,不可屈伸,风湿(疒帬)痹,头眩目昏,骨节酸疼,无问久新,及风水浮肿。 | 羌活3两,茯苓1两,薏苡仁1两。 | 《元和纪用经》 | |
47 | 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 | 黄汗,身体肿,发热,汗出而渴,状如风水,汗沾衣,色正黄如柏汁,脉自沉。伤寒脉沉,咽痛自汗。 | 黄耆5两,芍药3两,桂枝3两。 | 《金匮》卷中。 | |
48 | 水煮桃红丸 | 风水郁滞,初起病疥爬搔,继则变而为肿,喘不能食,经吐后肿去八九,复用神祐丸,又续下水者,续服本方。 | 黑牵牛(头末)半两,瓜蒂末2钱,雄黄1钱(水飞过用之),干胭脂少许。 | 《儒门事亲》卷十二。 | |
49 | 乌头煮盐丸 | 元脏气虚,风入胃,上攻头疼眼赤,眵泪昏涩,口干咽燥;下注四肢疼痛,历节着重,阴下湿痒,足胫腰膝遍生疮疡;风水浮肿。 | 川乌头(洗净,大者破开,小者全用)4两,苍术4两,吴芎藭4两,京三棱半两,白盐12两(用水煮4味,候乌头透,控干,洗净盐)。 | 《三因》卷十五。 | |
50 | 牛膝酒 | 癥积、肠蛊、久疟、痿痹,血淋,小儿口疮。肠蛊先下赤,后下黄白沫,连年不愈。金疮因风水肿。男子茎中痛,及妇人血结少腹痛。 | 牛膝2斤。 | 方出《肘后方》卷四。名见《医心方》卷十四引《范汪方》。 | |
51 | 防己黄耆汤 | 肌表气虚,风湿相搏,客在皮肤,一身尽重,四肢少力,关节烦疼,时自汗出,洒渐恶风,不欲去衣;及风水客搏,腿脚浮肿,上轻下重,不能屈伸。 | 防己1两,甘草半两(炒),白术7钱半,黄耆1两1分(去芦)。 | 《金匮》卷上。 | |
52 | 猪蹄洗汤 | 男子服石有虚,因劳损热盛,当风卧,伤于风湿,身变成热,风水肿病,腹满气急,四肢欲肿,小便不利,阴卵坚肿,茎肿生疮,赤烂臭如死鼠,名水疽。 | 猪蹄1双,黄柏5两(锉),蒴藋根(切)3升,葶苈子5合,蒺藜子1升。 | 《外台》卷二十引《集验方》 | |
53 | 乌沉汤 | 吐泻转筋,癥癖疼痛,风水毒肿,冷风麻痹,中恶心腹痛,蛊毒,疰忤鬼气,宿食不消,天行瘴疫,膀胱、肾间冷气攻冲,背膂俯仰不利,及妇人血气攻击,心腹撮痛。 | 天台乌100两,沉香50两,人参3两,甘草(爁)4两半。 | 《局方》卷三。 | |
54 | 胃风汤 | 风冷乘虚入客肠胃,水谷不化,泄泻注下,腹胁虚满,肠鸣(疒丂)痛,及肠胃湿毒,下如豆汁,或下瘀血,日夜无度。小儿风水,小便涩,饮食不进。形肿如腹,四肢皆满,状若水晶。 | 白术、芎藭、人参(去芦)、白芍药、当归(去苗)、肉桂(去粗皮)、茯苓(去皮)各等分。 | 《局方》卷大。 | |
55 | 葱白膏 | 虚热及服石热,当风露卧,冷湿伤肌,热阻在里,变成热风水病。心腹肿满,气急不得下头,小便不利,大便难,四肢肿如皮囊盛水,晃晃如老蚕色,阴卵坚肿如升,茎肿生疮,臭如死鼠。 | 葱青白(切)半升,松菜子半升,葶苈子半升(破),蒴藋(切)半升,青木香2两(切),莽草1两(切),丹参(切)半升,生蛇衔半升,蒺藜子1升(破)。 | 《外台》卷二十引《古今录验》 | |
56 | 中金丹 | 胃气久虚,宿食不消,心下急满,腹胁胀痛,泄泻吐利,恶闻食气;风寒湿痹,风水肿满,风眩头痛,目中冷泪,自汗亡阳;或五劳七伤,筋骨软弱,腰膝疼痛;或温疟寒热,山岚瘴气,经久不愈。 | 人参3分,白术3两,枣肉4两。 | 《鸡峰》卷十二。 | |
57 | 荆防败毒散 | 痈疽疮疡初起,发热,脉浮数,及水肿邪在表者;伤寒温春发斑重者;痘疹,及时气风毒邪热;风水、皮水,凡在表宜从汗解者;肠风下血清鲜者;脑疽、甘疽、赤白游风、疥疮初起有表证,虚者。 | 柴胡4分, 甘草4分, 人参4分, 桔梗4分, 川芎4分, 茯苓4分, 枳壳4分, 前胡4分, 羌活4分, 独活4分, 荆芥穗4分, 防风4分。 | 《医学正传》卷八。 | |
58 | 葱豆洗汤 | 虚热及服石热,当风露卧,冷湿伤肌,热阻在里,变成热风水病。心腹肿满,气急不得下头,小便不利,大便难,四肢肿如皮囊盛水,晃晃如老蚕色,阴卵坚肿如升,茎肿生疮,臭如死鼠,此皆虚损,肾中有热,强取风冷,湿痹故也。 | 赤小豆1升,葱(合青,切)1升,蒺藜子1升(碎),菘菜子1升(舂碎),蒴藋(切)5升,巴豆100枚(合心皮,打破)。 | 《外台》卷二十引《集验方》 | |
59 | 丹参膏 | 伤寒时行,贼风恶气,在外即肢节麻痛,喉咽痹;寒入腹,则心急胀满,胸胁痞塞,并瘫缓不遂;风湿痹不仁,偏枯拘屈,口渴耳聋,齿痛头风,痹肿,脑中风动且痛人痈,结核,漏,瘰疬,坚肿未溃,及丹疹诸肿无头,状若骨疽者,及恶结核走身中者,风水游肿。 | 丹参3两,蒴藋3两,莽草叶1两,踯躅花1两,菊花1两,秦艽2两,独活2两,乌头2两,川椒2两,连翘2两,桑白皮2两,牛膝2两。 | 《肘后方》卷八。 | |
60 | 丹参膏 | 伤寒时行,贼风恶气在外,肢节痛挛,不得屈伸,项颈咽喉痹塞噤闭,入腹则心急腹胀,胸中呕逆,缓风不遂,湿痹不仁,偏枯拘屈,口面喎斜,耳聋齿痛,风颈肿痹,脑中风痛,石痈,结核瘰疬,坚肿末溃,赤白瘾疹,诸肿无头作痈疽者,风结核在耳后,风水游肿疼痛翕翕。 | 丹参4两,蒴藋根4两,秦艽3两,羌活2两,蜀椒(汗,去目闭口者)2两,牛膝2两,乌头(去皮)2两,连翘2两,白术2两,踯躅1两,菊花1两,莽草1两。 | 《千金翼》卷十六。 | |
61 | 通经散 | 落马堕井,打扑闪肭损折,汤沃火烧,车碾大伤,肿发焮痛,日夜号泣不止;或膝踝肘腕大痛,腰胯胁痛;或腰痛气刺,不能转侧,不能出气,不食;或膝被肭破行,行则痛数日。卒疝,赤肿大痛,数日不止;寒疝,脐下结聚如黄瓜,每发绕腰急痛不能忍。贲豚。风寒湿三气,合而为痹,及手足麻木不仁。蛇虫所伤;或为犬所啮,胫肿如罐,坚若铁石,毒气入里,呕不下食,头痛而重。风水,喘不能食,遍身皆肿;或浑身肿绕,阴器皆肿,大小便如常,其脉浮而大。项疮,状如白头,根红硬,疼痛不可忍,项肿及头,口发狂言,如见鬼神。代指,痛不可忍。痰隔,咽中如物塞,食不下,中满。嗽血,目赤多泪。经水不行,寒热往来,面色萎黄,唇焦颊赤,时咳三两声。黄疸,面黄如金,遍身浮肿,乏力,惟食盐与焦物;或脾疸,湿热与宿谷相搏,善食而瘦,四肢不举,面黄无力。黄病,遍身浮肿,面如金色,困乏无力,不思饮饵,惟喜食生物泥煤之属。收产伤胎,经脉断闭,腹如刀剜,大渴不止,小溲闷绝,口舌枯燥,牙齿黧黑,臭不可闻,食饮不下,昏愦欲死。肥气积,初如酒杯,大发寒热,十五余年后,因性急悲感,病益甚,唯心下三指许无病,满腹如石片,不能坐卧。积气二十年,视物不真,细字不睹,当心如顽石,每发痛不可忍,食减肉消,黑(黑干)满面,腰不能直。伤寒瘀血,心胸痞闷,不欲饮食,身体壮热,口燥舌干,小便赤色,大便色黑。 | 陈皮(去白)1两,当归1两,甘遂(以面包,不令透水,煮百余沸,取出,用冷水浸过,去面焙干)。 | 《儒门事亲》卷十二。 |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