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热搜: 体质 药证 方证
查看: 3184|回复: 0

江厚万帖:《对话沙龙》续五的续文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0-5-8 20:56:1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祝世讷教授对“证”发表了自己的意见,现转发,供讨论。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读后回信

厚万所长:
您好,读了“沙龙续五”,很有感触,该文从理论上提出了3个问题:
一是“证”的本质究竟是什么?现在还是众说纷纭,表面上是中医学界观点的一致,实质是对于发生在人身上的“证”认识不透彻。我的理解,证是从中医角度认识的发生在人身上的病变过程,其内在过程是病机(藏于内),外在表现是证候(现在外,呈于临床)。因此,不能离开病机谈证,但不能把证与病机划上等号;不能把证与证候相混,证是内在病变过程,不可直观;证候是“证之候”,可直观;辨证是通过四诊考察证之候,从中认识内在的证(由象察藏、知藏)。我前几年写过一篇文字,不知是否发给过您,今天再重发一次。
二是中医的“病”与“证”的关系,多年纠缠不清,伤寒论中既论病又论证,我同意您的观点,中医之“病”不是西医之“病”,实际上是比“证”更一般化的概念,有些情况下与“证”是一回事;有些情况下并非指特定的证,而另有所指;有些情况下与西医之病所认识的内容大体一致。故,这个问题需要更宽的视野来讨论,适当划清界限。
三是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问题。从理论上讲,是两条途径,中西医结合研究作为重点,几十年没有解决其统一问题,的确“不可通约”;但从临床防治来看,两者是完全可以互补的,在许多情况下,单靠一条路确有困难,而两方面结合的确有更好的疗效,这已为广泛的实践所证实。理论和学术上的差异,与临床上“和而不同”的应用,是两回事,应分别对待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祝世讷 10-05-08




上一篇:十枣汤、甘遂半夏汤、大黄甘遂汤方证初探
下一篇:013 中医怎样治疗肺炎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捐助本站|小黑屋|手机版|经方医学论坛 ( 苏ICP备05020114号 )|网站地图

GMT+8, 2024-3-29 14:17 , Processed in 0.244074 second(s), 3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4-2024 hhjfsl.com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