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热搜: 体质 药证 方证
查看: 2493|回复: 1

二、麻黄类方

[复制链接]

84

主题

1977

积分

2336 小时

在线时间

硕士生

Rank: 5Rank: 5

积分
1977
QQ
发表于 2016-9-24 13:25:1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014.麻黄汤
表实证治剂,有发汗、平喘、利尿的功效。
【方证要点】恶寒发热,无汗头痛,脉浮紧,或身痛、腰痛、骨节痛,或喘而胸满,或鼻出血。
上述证候即为本方主治,但须伴有皮肤干燥且较粗糙,不喜冷性饮食,或不欲饮水,舌苔淡白而薄,或无苔而润,小便清白等旁证方可准确辨为本方证。
【组成用法】 麻黄15g,杏仁20g,生甘草5g,桂枝或肉桂10g。以水7杯,煮沸后调文火煮取3杯,分3次温服。药后温覆使微微汗出,不用喝热粥以助药力。
【方药巧记】干妈姓桂。联想:甘麻杏桂。
【方义大意】麻黄、桂枝辛温发发,杏仁定喘,甘草缓急,故本方治太阳病表实无汗、身疼痛而喘者。麻黄汤与桂枝汤皆用于治疗太阳病,桂枝汤适用于有汗的表虚证,麻黄汤适用于无汗的表实证。
【适证加减】身烦痛,肌肉酸重、浮肿者,加白术20g,名麻黄加术汤;周身关节痛、发热身重或肿,下午加剧者,去桂枝、加薏苡仁30g,名麻杏苡甘汤;胸满痰多、舌苔厚腻者,加厚朴、半夏各15g。
【适用体质】⑴黄肿:体格壮实,面色黄暗,皮肤干燥且较粗糙,或如粟粒,或如鱼鳞,缺乏光泽,有浮肿貌。⑵无汗:平时无汗,容易受凉,汗出以后舒适;容易皮肤痒,容易鼻塞咳喘等。⑶身体痛:容易身体疼痛,特别是腰痛或头痛;⑷舌脉:舌体偏大、舌质淡红、苔薄白,脉浮紧。
【适用疾病】⑴以发热、无汗、恶风为主的疾病,如普通感冒、流感、风湿热、肺炎、脑炎;⑵以无汗、疼痛为主的疾病,如风湿性关节炎、外伤性关节炎、颈椎病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腰肌劳损、雷诺氏病、肩周炎、强直性脊柱炎、坐骨神经痛、三叉神经痛、偏头痛、鼻窦炎、皮肌炎、硬皮病;⑶以无汗而喘为主的疾病,如支气管哮喘、慢性支气管炎(喘息型)、慢性阻塞性肺气肿、花粉症、心包积液;⑷以干燥,无汗、恶风、脉浮为主的皮肤科疾病,如湿疹、荨麻疹,冻疮。⑸其他:鼻炎、难产、痛经、子宫脱垂、尿失禁、中风等。
【注意事项】⑴《伤寒论》载:“先煮麻黄……去上沫”。陶弘景:麻黄“色青而多沫”“先煮一两沸,去上沫,沫令人烦”。提示张仲景用的是色青的生麻黄,煎时容易产生泡沫,沫含麻黄碱,服用后容易出现心跳加快、心烦、血压升高、烦躁不安等症状,故先煎去沫。现在多用干麻黄,煎煮一般无沫,故不必先煎。⑵不宜空服用麻黄汤及其类方,不宜与咖啡、浓茶共服。⑶肌肤白皙、疏松者;极度消瘦者;心脏功能不全者;严重贫血者等均当慎用。
015. 甘草麻黄汤
表实证治剂,有发汗行水的功效。
【方证要点】恶寒无汗,一身及面目浮肿,尤以腰以上为甚者。
上述证候即为本方主治,但须伴有皮肤干燥,不喜冷性饮食,或不欲饮水,舌苔淡白而薄,或无苔而润,小便清白等旁证方可准确辨为本方证。
【组成用法】炙甘草10g,麻黄20g。以水5杯,煮沸后调文火煮取3杯,分3次温服。药后温覆汗出,不汗再服,避风寒。
【方义大意】本方是麻黄汤减味加量方。去桂枝则不治身痛,去杏仁则治喘力弱,故本方主治水湿有表邪者。凡浮肿症有表实证、里热不明显者可选用本方。但临床单用本方较少,而以本方加味使用更多。
【适证加减】咳嗽痰多,胸满气短者,麻黄10g、炙甘草5g,加杏仁10g,名三拗汤;头痛,精神萎靡,手足逆冷者,麻黄10g、甘草5g,加制附子5g、川芎10g。
【适用特征】⑴黄肿:体格壮实,面色黄暗,皮肤干燥且较粗糙,或如粟粒,或如鱼鳞,缺乏光泽,有浮肿貌。⑵无汗:平时无汗,容易受凉,汗出以后舒适;容易皮肤痒,容易鼻塞咳喘等。⑶舌脉:舌体偏大、舌质淡红、苔薄白,脉象有力,或浮或迟。
【适用疾病】以浮肿为特征的疾病,如急性肾小球肾炎、慢性肾盂肾炎、血管神经性水肿等。 以喘息为主症者,如支气管哮喘。
【注意事项】大剂量运用麻黄可致汗多亡阳,也可引起心悸及失眠等兴奋症状,尤其老人、虚人不可轻易使用。
016.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
表实里热证治剂,有解表、清热、祛湿的作用。
【方证要点】恶寒发热,无汗,或身目发黄,或身痒而痛。
以上证候即为本方主治,但须伴有皮肤干燥,小便黄,小便不利,或眼睑浮肿,舌质红、苔薄黄而腻等旁证方可准确辨为本方证。
【组成用法】麻黄10g,连翘10g,杏仁15g,赤小豆30g,生梓白皮15g,甘草10g,生姜10g,大枣10g。以水7杯,煮沸后调文火煮取3杯,分3次温服。
【方药巧记】麻黄连翘赤小豆,姜老找杏白皮凑。联想:麻黄连翘赤小豆,姜甘枣杏白皮。
【方义大意】麻黄汤的加减方。麻黄、杏仁、生姜、甘草、大枣解表而养胃,生梓白皮、连翘、赤小豆清热而祛湿,故本方治表实无汗、瘀热在里而发黄者、或皮肤湿疹、痛痒者。方中生梓白皮苦寒清热,药房一般无此药,可用茵陈或桑白皮代替。
【适证加减】黄疸者,用茵陈代替生梓白皮;皮肤湿疹、痛痒者,用桑白皮代替生梓白皮。
【适用体质】⑴体格壮实:营养状况好,毛发黑亮,面部或眼睑可见轻度浮肿貌;⑵无汗:皮肤干燥且较粗糙,平时无汗,容易受凉,汗出以后舒适;容易皮肤痒;⑶发黄:身目发黄且艳色鲜明,小便亦色黄;⑷舌脉:舌红苔薄黄而腻,脉浮紧。
【适用疾病】⑴以黄疸、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病症,如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、重型病毒性肝炎、肝硬化膜水、术后黄疸、胰头癌、妊娠期黄疸;⑵以皮肤瘙痒、水疱、糜烂、渗出等为特征的皮肤科疾病,如荨麻疹、急性湿疹、红皮病、脂溢性皮炎、寻常性痤疮、水痘、玫瑰糠疹、病毒性疱疹、过敏性皮炎、汗腺闭塞证、皮肤瘙痒症、狐臭等。
【注意事项】黄疸没有发热无汗之表实证者忌用,有里寒者亦忌用。
017.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(麻杏石甘汤)
外邪内热证治剂,有解表、清热、平喘的功效。
【方证要点】汗出而喘、口干、烦满而不恶风寒或微恶风寒。
上述证候即为本方主治,但须伴有喜冷饮,皮肤湿润,扪之热而不灼手,面色红润,体温或升或降,胸闷,舌红唇燥、苔薄腻较干,脉滑数等旁证方可准确辨为本方证。
【组成用法】生麻黄15g,杏仁15g,生甘草10g,生石膏30-60g。以水6杯,煮沸后调文火煮取3杯,分3次温服。
【方义大意】麻黄、杏仁解表降气治喘咳,生石膏清里热,炙甘草护胃气,故本方治汗出有热,喘咳而急迫者。
【适证加减】胸闷烦躁者,加连翘50g、黄芩15g、山栀15g;大便不通,舌苔厚者,加大黄10g、瓜蒌50g;腹胀者,加枳实15g、厚朴15g;咽痛痰黄黏者,合小陷胸汤、加桔梗10g。
【适用体质】⑴体格壮实:营养状况好,皮肤大多比较粗糙、发黄而比较暗,毛发黑亮,面部或眼睑可见轻度浮肿貌。⑵内热:口渴,喜冷饮及水果,痰液鼻涕多粘稠,口干口苦等。⑶体表症多:容易咽痛鼻塞,容易咳喘,容易皮肤起红疹瘙痒。⑷汗出:汗出时多时少,但汗液黏稠而臭味重,皮肤湿润,扪之热而不灼手。⑸舌脉:舌红唇燥、苔薄腻较干,脉滑数。
【适用疾病】⑴发热和咳喘性疾病,如大叶性肺炎、支气管哮喘、病毒性肺炎、过敏性支气管哮喘、麻疹性肺炎、急性支气管炎、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、小支气管肺炎、嗜酸细胞增多性肺炎、肺脓肿、百日咳、流行性感冒等;⑵五官科疾病,如化脓性鼻窦炎、鼻衄、酒渣鼻、化脓性中耳炎、急性舌炎、白喉、化脓性扁桃体炎、化脓性角膜炎、暴发性结膜炎、角膜溃疡、泪囊炎;⑶皮肤科疾病,如牛皮癣、银屑病、接触性皮炎、荨麻疹、玫瑰糠疹等;⑷其他疾病,如急性尿道炎、痔疮、睾丸炎、术后尿潴留、遗尿等。
【注意事项】无表证之喘者忌用,无里热之喘证更应忌用,心源性咳嗽慎用。
018. 麻黄附子细辛汤
表里皆寒证治剂,有解表、止痛、祛饮的功效。
【方证要点】无汗,恶寒重、发热轻,头痛,痰液清稀,脉沉。
上述证候为本方主治,但须伴有不喜冷性饮食,身体痛,精神萎靡、倦怠感明显、面色晦滞而缺乏光泽,手足冷,小便清白,舌质淡、苔白润或滑,脉沉等旁证方可准确辨为本方证。
【组成用法】麻黄10g,细辛10g,附子10g。以水8杯,煮沸后调文火煮取3杯,分3次温服。
【方义大意】麻黄散寒解表,附子温阳强壮祛表里寒,细辛祛寒逐饮,故本方治表阴证兼寒饮,即恶寒无汗而脉沉者。
【适证加减】里无寒饮者,去细辛、加炙甘草10g,名麻黄附子甘草汤;消瘦、食欲不佳者,加桂枝、生姜各15g、甘草、大枣各10g,名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,可减毒增效;浮肿、贫血貌者,加黄芪20g;大便溏者,加白术、茯苓各15g;精神病,合温胆汤;月经不调、浮肿者,合当归芍药散;腰部沉重,神疲乏力者,合甘姜苓术汤。
【适用体质】⑴黄肿肤干:面色黄暗,浮肿貌,皮肤干燥无汗,摸上去有热感;⑵极度疲倦感:精神萎靡、无精打采,表情淡漠,声音低弱;或昏昏欲睡,呼之能应;或反应迟钝,包括听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失灵。⑶显著的恶寒感:怕冷厚衣,特别是头部冷感更为显著,常常包以头巾或戴棉帽;或鼻流清涕而不觉,或口水多或不喜喝水,痰液清稀,小便清长等;⑷舌脉:舌质淡、苔白润或滑,脉沉:脉沉、迟缓,或微细,或沉紧,但疼痛时可见弦紧脉。
【适用疾病】⑴虚弱体质患感冒,尤其表现为咽痛、迎风流泪等症;感冒造成的暴盲、暴聋、暴哑失音等症;⑵以精神委靡,倦怠、严重恶寒为特征的病症,如空调病,过敏性算炎、支气管哮喘、过敏性支气管炎,慢性支气管炎、百日咳、麻疹后肺炎、小儿腺病毒肺炎、阴缩症等; ⑶细辛、附子有较强的止痛作用,故三叉神经痛、偏头痛、坐骨神经痛、牙痛、肾结石造成的肾绞痛等,遇寒冷而加剧者可用本方;房事后的受寒腹痛、阴缩症也有使用本方的机会;⑷本方有很强的兴奋作用,故可用于某些功能低下性疾病,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造成的心动过缓、性神经衰弱导致的阳痿、重症肌无力、疲劳综合征、手术后疲劳者、无汗症、不射精症、低血压的眩晕等。
【注意事项】⑴本方只能用汤剂,不可用粉末。方中麻黄、细辛均有毒性,但经过煎煮以后,其毒性明显减轻。本方不可长期大量使用,一般得效以后可不用或减少用量。⑵本方应在餐后服用,空服用可能出现发汗、无力、心悸等反应。⑶心功能不全、房颤等心律不者忌用,哮喘者慎用;⑷部分患者服用本方后,睡不沉,易醒,睡前喝杯糖开水可缓解。
019.葛根汤
表实证治剂,有发汗、解痉、醒酒、提神的功效。
【方药要点】无汗恶风,项背强急,头身腰痛,或大便溏薄。
上述证候即为本方主治,但须排除没有喜冷恶热等的内热证、没有不敢服冷性饮食的里寒证和平素消化不良的里虚证,尚须伴有嗜睡、易疲乏等旁证方可准确辨为本方证。
【组成用法】 葛根30g,桂枝10g,芍药10g,生麻黄10g,生甘草5g,生姜15g,大枣20g。以水7杯,煮沸后调文火煮取3杯,分3次温服。盖被取微汗。
【方药巧记】桂枝加葛根汤加麻黄。
【方义大意】本方由桂枝加葛根汤再加麻黄而成。麻黄解表发汗,葛根为一清润性的解热药,有解肌及缓解筋脉拘急的作用,尤其有解项背部强急的作用。故本方治太阳病发热恶寒、无汗而喘又见项背拘痉者。胡希恕先生说:“本方的应用,并不限于此。由于葛根汤清凉解肌,而且解毒,故疹痘诸疾于初期见太阳病时,多以本方治之。依据经验,外感咳喘须发汗者,与用本方的机会为多。尤其发热无汗而恶寒剧甚者,不问项背拘急与否多属本方证。其他如腰肌劳损,本无表证的明征,与本方治之屡验”。
【适证加减】慢性鼻炎、鼻窦炎、过敏性鼻炎等,加川芎、辛夷各10g; 头面部的疮疖、三叉神经痛、周围性面神经炎、暴聋、头痛等,加大黄、川芎各10g;口舌干燥者,加生石膏50;咽痛或排痰困难者,加桔梗10g;关节痛或有痈脓者,加薏苡仁30g;呕吐者,加半夏15g;腰腿关节沉重疼痛较甚,加白术15g、附子10g,名葛根加术附汤;葛根加术附汤再加茯苓15g,名葛根加苓术附汤,治葛根加术附汤证而见心动悸、或身体颤抖者;闭经或月经后期、浮肿者,合当归芍药散;腰部冷重、神疲乏力者,合甘姜苓术汤;腹痛及腰腿痛,特别是左少腹按之疼痛,下肢皮肤干燥,舌暗者,合桂枝茯苓丸;
【适用体质】⑴虎背熊腰:体格强健,肌肉厚实,脉象有力,体力劳动者多见;⑵皮粗肤干:面色黄暗或暗红,皮肤粗糙干燥,背部以及面部多有痤疮;平时不容易出汗,许多疾病在汗后减轻,有夏轻冬重的趋向;⑶易困倦:疲劳感,困倦,嗜睡,反应比较迟钝;⑷多头疾:容易有头项腰拘急疼痛、耳鸣耳聋、痤疮、皮肤疮癣等;⑸月经失调:月经周期长或闭经。
【适用疾病】⑴以项背腰部强痛拘急,紧束不舒为特征的疾病,如感冒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、颈椎病、落枕、肩周炎、腰椎间盘突出症、急性腰扭伤、慢性腰肌劳损等;⑵头面及五官科疼痛发炎病症,如头面部三叉神经痛、面神经炎、痤疮;暴聋、中耳炎、牙龈炎、牙周脓肿、牙髓炎、鼻窦炎、过敏性鼻炎、扁桃腺炎、急性传染性结膜炎、虹膜炎、麦粒肿等;⑶表实证兼有下利者,如用于急性肠炎、细菌性痢疾等;⑷其他:脑供血不足、高血压、脑动脉硬化、性功能障碍等。
【注意事项】温服,盖被取微汗;不要空腹服用;对麻黄敏感者可能出现心悸、出汗、失眠等,用量不要过大,可渐加。
020.小青龙汤
外邪内饮证治剂,有解表、祛饮的功效。
【方证要点】恶寒发热,无汗,咳吐涎沫,气喘不得卧,或身肿。
上述证候即为本方主治,但须排除没有口渴、喜冷饮的里热证,尚须伴有背部冷感明显,鼻塞、打喷嚏、流清水样鼻涕且量多,苔白滑等旁证方可准确辨为本方证。
【组成用法】生麻黄10g,桂枝10g或肉桂6g,芍药10g,细辛10g,干姜10g,五味子10g,姜半夏10g,生甘草10g。以水6杯,煮沸后调文火煮取3杯,分3次温服。服后以口中微干为度。
【方药巧记】麻桂草药,辛味姜伴。联想:麻桂草药,辛味姜半。
【方义大意】麻黄、桂枝、白芍、甘草发汗以驱外邪,半夏、干姜、细辛、五味子逐寒饮以平咳喘,故本方治外邪内饮而致喘咳者。
【适证加减】发热烦躁、多汗汗臭、咽喉唇舌红、口干者,加石膏50-100g,名小青龙加石膏汤;喉中痰鸣明显者,加射干、紫菀、冬花各15g;胸满、短气明显者,加厚朴、杏仁各15g;体弱心悸喘促,去麻黄,加茯苓20g、山萸肉30g;长期服用激素,面色灰暗者,加附子10g、龙骨、牡蛎各15g、山萸肉30g、鹿角胶10g;支气管哮喘慢性期,见面色黄、肌肉松弛、浮肿者,合玉屏风散;
【适用体质】⑴灰白脸:面色多青灰色,绝少面红光亮者;或面部黧黑,两眼眶发青;⑵水样分泌物:鼻涕、痰液水样或透明如鸡蛋清,或是泡沫样痰,量多,口不干渴;⑶身困背冷:疲倦、身体困重,不喜动,动则气喘;怕冷明显,尤其是肩背部和胸部;⑷水滑胎:舌苔白湿、舌面水滑,口内清涎多,口不渴。
【适用疾病】 ⑴以咳喘、痰液清稀为主证的疾病,如上呼吸道感染、急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肺气肿、肺心病等;⑵恶寒、鼻塞流涕或流泪为主证的疾病,如花粉证、过敏性鼻炎、病毒性结膜炎、泪道炎等;⑶以呃逆、干哕、唾液较多,遇寒冷而加重为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,如慢性肠炎、胃溃疡、十二指肠溃疡、发酵性消化不良、萎缩性胃炎、慢性肥厚性胃炎、肝硬化腹水、慢性细菌性痢疾、结核性腹膜炎等。
【注意事项】⑴服用麻黄剂,宜餐后服,不宜空腹服;药后可加饮热稀粥,或红糖、生姜、大枣汤以助汗。⑵消瘦面白、心悸喘促者,可去麻黄;体质羸瘦,不可多服小青龙汤,可以改用桂甘龙物汤加生脉散。⑶服用小青龙后通常会出现分泌变少,咳喘减轻,口干等,有的可能出汗、晚上睡眠变浅。⑷小青龙汤方证常见于慢性虚寒性咳喘,但症状以喘为主,如以咳为主则多适宜半夏厚朴汤;咳吐涎沫者,为小青龙汤证;若呕吐涎沫者,则为半夏干姜散证;若呕吐涎沫而头痛者,则为吴茱萸汤证。后两者均为胃有寒饮而无外邪者,临证应注意分别。
021.越婢汤
外邪内热证治剂,风水病专方,有解表、清热、逐水的功效。
【方证要点】恶风、发热、周身浮肿、汗出时断时续。
上述证候即为本方主治,还须伴有皮肤湿润,扪之不灼手,小便不利,口干,烦躁,不咳喘,身体酸重而不痛或稍痛,舌红苔薄白或略黄,脉浮等旁证,方可准确辨为本方证。本方证发病前多有感冒史,或遭雨淋湿,紧接即发热、眼睑头面先肿,迅速波及全身泛肿,按之凹陷没指的特点。
【组成用法】麻黄20g,石膏40g,生姜15g,炙甘草10g,大枣30g。以水6杯,煮沸后调文火煮取3杯,分3次温服。服药后盖以棉被取微似汗。
【方药巧记】石妈炒姜枣。联想:石麻草姜枣。
【方义大意】麻黄、生姜解表发汗,石膏清热除烦,生姜、大枣、甘草健胃逐水,故本方治外邪内热而浮肿者。胡希恕先生说:“水气在表,法当发汗。但津液虚损者不可发汗,故《金匮要略·水气病》有‘渴而下利,小便数者,皆不可发汗’之戒。《金匮要略·水气病》载:‘风水,恶风,一身悉肿,脉浮不渴,续自汗出,无大热,越婢汤主之’。脉浮不渴,正是本方发汗的关键。后世一些医家错误认为石膏治渴,而把脉浮不渴,改为脉浮而渴,这是大错。其实石膏除热并不一定要渴,口舌干而烦躁者即可用之。若真大渴欲饮,乃津液伤损之候,须合用人参方能有济”。
【适证加减】里水,即小便量少,或有腹水,或关节肿痛者,加白术20g,名越婢加术汤;肺胀,即咳逆喘急、两目发胀或头痛者,加半夏20g,名越婢加半夏汤。
【适用体质】⑴体格壮实:肌肉坚紧,皮肤大多比较粗糙、发黄而比较暗,毛发黑亮,面部或眼睑可见轻度浮肿貌。⑵酸重:肢体骨节易沉重、发酸或浮肿,可有疼痛感,但疼痛较轻、或不痛。⑶里热:发热、口干,喜冷饮及水果,烦躁等。⑷汗出:汗出时断时续、或多或少,汗液黏稠,皮肤湿润,扪之热而不灼手。⑸舌脉:舌红唇燥、苔薄腻较干,脉浮数。
【适用疾病】⑴以上半身水肿为主证的疾病,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初期、肾病综合征、肾盂肾炎、妊娠期水肿等。⑵其他如感冒、急性支气管炎、喉炎、麻疹性肺炎、鼻窦炎、药物热、日射病、胃炎、癃闭、声哑、阴痒糜烂症、银屑病等。
【注意事项】本方药物虽简,但疗效颇捷。往往一剂知,两剂已。但浮肿消退后,要用茯苓,白术、苡仁等甘淡平剂巩固疗效。否则很容易招致外感,再次复发
022.大青龙汤
表实里热证治剂,有发汗、利水、除烦的功效。
【方证要点】恶寒发热,不出汗,烦躁,头身疼痛,或身肿重不痛、时轻时重者。
上述证候即为本方主治,但首先须排除少阴证的存在,还当伴有喜冷性饮食,皮肤发热发烫,鼻燥口干,咳喘,或小便不利,舌红苔白或兼黄,脉浮紧或缓等旁证方可准确辨为本方证。少阴证多表现为恶寒、不发热或微发热、头身痛,或身重绵绵而无时轻时重的表现,其烦躁必兼四肢厥逆,脉浮缓或沉微,并伴有唇淡、面苍白、语声低沉、爪甲青白、精神萎靡、但欲寐等症状。
【组成用法】生麻黄20g,桂枝10g,炙甘草10g,杏仁15g,生姜15g,大枣20g,生石膏50g。以水7杯,煮沸后调文火煮取3杯,分3次温服。取全身微汗为度,不可如水淋漓。若一服汗出,即停后服。
【方药巧记】干妈姓桂拾姜枣。联想:甘麻杏桂石姜枣。
【方义大意】本方即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,故治此二方合证,证见表实里热而体表有水湿者。本方为发汗利水的峻剂,宜于阳热证而不宜于阴寒证。若水湿而现少阴证者,则宜麻黄附子汤,本方断不可用。
【适用体质】⑴体壮:大多是体格强健的中青年,肌肉发达,面部有轻度的浮肿貌;⑵表实:发热恶寒,身疼痛,皮肤发热发烫,按之往往干燥而无汗;⑶里热:发热,鼻燥口干,喜冷饮及水果,烦躁等;⑷舌脉:舌红苔白或兼黄,脉轻按即得,按之有力。
【适证加减】便秘腹胀,加大黄10g;咽喉疼痛充血,加连翘30-50g。
【适用疾病】⑴发热性感染性疾病,如上呼吸道感染、化脓性角膜炎、急性传染性结膜炎、鼻窦炎、支气管哮喘、大叶性肺炎、病毒性肺炎、肺脓肿、流行性感冒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;⑵皮肤科疾病,过敏性皮炎、汗腺闭塞症、剥脱性皮炎、天疱疮、银屑病、水痘等;⑶其他疾病,如风湿性关节炎、急性白血病、肾炎、痔疮、鼻衄、脑外伤、高血压病、脑动脉硬化、中风等。
【注意事项】⑴年老体弱、产妇、久病大病患者,或心功能不全者,失眠者,高血压、糖尿病者,肺结核者,均不宜使用;⑵误服大青龙汤导致的心悸、多汗、虚脱等,可使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或玉屏风散救治,或饮用甘草红枣生姜红糖浓汤。
023.续命汤
表实里热、胃虚血虚证治剂,有解表清热、温中健胃、补血活血的功效。
【方证要点】肢体不遂、言语涩滞、茫然不知痛痒处者。
上述证候即为本方主治,但须伴有恶寒发热,无汗,口干,烦躁,或头痛,喜笑无常,喜冷性饮食,纳食减少,头晕目眩等旁证方可准确辨为本方证。
【组成用法】麻黄10g,杏仁10g,桂枝10g,甘草10g,石膏40g,人参10g,当归10g,干姜10g,川芎10g。以水7杯,煮沸后调文火煮取3杯,分3次温服,盖被助汗,取微汗出为度。不汗,更服。
【方药巧记】干妈姓桂,当是川江人。联想:甘麻杏桂,当石川姜人。
【方义大意】本方由麻黄汤加石膏、人参、干姜、当归、川芎而成。麻黄汤加石膏解表清里热,参姜归芎温中健胃、补血活血,故本方治表实里热而胃虚血虚者。本方证有似今之脑血管病,但就方药而言,治身痹痛表证和中虚血少当有效验。脑血管应用的机会不多,须慎用。
【适证加减】恶寒甚而精神萎靡者,合麻黄附子细辛汤;舌质紫暗者,合桂枝茯苓丸。
【适用体质】⑴体壮:体格壮实,皮肤粗糙,面部有轻度的浮肿貌,精神萎靡等;⑵表实:发热恶寒,身疼痛,皮肤干燥无汗而发热发烫;⑶里热,鼻燥口干,喜冷饮及水果,烦躁等;⑷贫血貌:易头晕目眩,或面色萎黄等;⑸纳差:心下痞硬,食欲不振等;⑹舌脉:舌红苔少,舌面干燥;脉象浮数而欠力。
【适用疾病】⑴以肢体的感觉和运动障碍为特点的神经系统疾病,如脑梗塞、脑血栓后遗症、大脑软化症、颈椎病、急性脊髓炎、多发性神经炎等;⑵呼吸系统疾病,如病毒性感冒、支气管哮喘、喘息性支气管炎、慢性支气管炎、肺炎、肺心病等;⑶其他疾病,如风湿性关节炎、肩周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。
【注意事项】体瘦面白,皮肤细腻者,慎用;中风疾病早期慎用。一般在急性期过后,没有太多的不适,却迁延不愈,麻痹不仁,喜笑无常,纳食减少,贫血而精神不振者,可随证加减治疗。
024.五积散
表实里寒证治剂,是治疗五积病的专方,以治寒、气、血、痰、食五积之意而名,有解表、温中、祛饮、理气、补血、调经的功效。
【方证要点】恶寒无汗、身痛、呕吐、腹胀、腹泻以及月经不调者。
上述证候即为本方主治,但须首先排除下利清谷,四肢厥逆,脉微欲绝的四逆汤证,尚须伴有面色黄暗,皮肤干燥,食欲不振,咳嗽多痰,或咽中异物感,口不渴,舌质淡、苔白腻或滑,脉无力等旁证方可准确辨为本方证。
【组成用法】麻黄6g、肉桂6g、炙甘草3g、苍术10g、厚朴10g、陈皮6g、制半夏10g、茯苓10g、枳壳10g、干姜6g、当归10g、白芍12g、川芎6g、白芷10g、桔梗6g。以水7杯,煮沸后调文火煮取3杯,分3次温服。也可加工成散剂,每次用20~30g,生姜3片,葱白两根,煎汤,趁热食后服,每日2~3次。用于调理体质,每天服一次即可。
【方药巧记】二陈烧熊肉,姜妈不肯只当止住。联想:二陈芍芎肉,姜麻朴梗枳当芷术。二陈,指二陈汤:生姜、半夏、茯苓、陈皮、甘草。二陈汤也可用一句话记住:老陈服小半夏汤。
【方义大意】本方内含麻黄汤、半夏厚朴汤、理中汤、外台茯苓饮、当归芍药散、桔梗汤等诸方义,证情比较复杂,宜参照各方证而活用之,概而言之,本方主治外邪内饮而胃虚血虚者。
【适证加减】项背强痛者,加葛根30g;心下痞硬、食欲不振者,加党参15g或人参10g,干呕吐涎沫、胸闷头痛者,加吴茱萸10g。
【适用体质】⑴体胖:多体型肥胖,面色黄暗、或有黄褐斑,精神萎靡;⑵无汗:恶寒不易出汗,皮肤多干燥粗糙,关节肌肉常有疼痛;⑶胃虚寒:常有食欲不振、恶心呕吐、腹胀、腹痛等;⑷血虚水盛:多头目昏眩,浮肿、身体困重、腹泻,女性多伴有月经不调、闭经等;⑸舌脉:舌质淡、苔白腻或滑,脉无力。
【适用疾病】⑴腹痛腹泻为主诉的病症,如急慢性胃肠炎、胃溃疡、十二指肠溃疡、胃痉挛、疝气;⑵痹证性病症,如腰痛、坐骨神经痛、风湿病、扭伤;⑶妇科病症:如闭经、月经后期、寒湿带下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;⑷其他:脚气、中风、甲减、肥胖症等。
【注意事项】本方性偏温燥,心烦口渴、唇舌暗红者慎用。体弱多病者、营养不良者、羸瘦干枯者,以及高龄老人、产妇幼儿等亦当慎用。
025. 阳和汤
表里俱寒而血虚证治剂,是中医外科治疗阴疽的有名方剂,有温阳补血、散寒通滞的功效。
【方证要点】疮疡不红不热,色苍白,或紫暗,漫肿无头,自觉不甚疼痛或不痛、或酸痛、或麻木。
上述证候即为本方主治,但须伴有恶寒无汗,精神萎靡,面无血色,指甲、唇口苍白,小便清长,舌质淡嫩、舌苔白,脉沉迟细,疮疡处按之或坚硬如石,或空软如絮等旁证方可准确辨为本方。
【组成用法】麻黄3g,肉桂5g,炮干姜3g,生甘草3g,熟地黄30g,白芥子6g,鹿角胶10g。以水6杯,煮沸后调文火煮取2杯,鹿角胶另烊兑入,分3次温服。
【方药巧记】姜麻子炒熟鹿肉。联想:姜麻子草熟鹿肉。
【方义解析】方中熟地、鹿角胶,温阳养血;麻黄、白芥子辛温散滞而消痰结;炮姜、肉桂、甘草温中健胃而调和营卫,故本方治营血虚寒,寒凝痰滞的阴疽证。
【适证加减】心下痞硬,食欲不振明显者,加人参10g;恶风特甚者,加黄芪20g。
【适用体质】⑴瘦弱:枯瘦贫血,面无血色,指甲、唇口苍白,皮肤干燥松弛,精神萎靡等;⑵怕冷身痛:畏寒喜温,易阳痿阴冷,易头痛、腰脊空痛,口不渴,小便清长等;⑶舌脉:舌质淡嫩、舌苔白,脉沉迟细。
【适用疾病】⑴阴疽:骨结核、慢性骨髓炎、骨膜炎、慢性淋巴结炎、无菌性肌肉深部脓肿等;⑵痹证:坐骨神经炎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、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腰椎间盘突出、⑶其他:慢性支气管炎、慢性支气管哮喘、痛经、冻疮等。
【注意事项】疮疡红肿热痛,或阴虚有热,或疽已溃破日久者,不宜使用本方。注意方中熟地黄与麻黄的比例为10比1,麻黄用量宜轻。

评分

参与人数 1经方币 +10 收起 理由
传说 + 10 优秀文章!

查看全部评分





上一篇:桂枝类方
下一篇:杂方VS经方 有认知的 经方医生怎么看

84

主题

1977

积分

2336 小时

在线时间

硕士生

Rank: 5Rank: 5

积分
1977
QQ
 楼主| 发表于 2016-9-24 15:30:45 | 显示全部楼层

RE: 二、麻黄类方

谢谢传说老师的鼓励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捐助本站|小黑屋|手机版|经方医学论坛 ( 苏ICP备05020114号 )|网站地图

GMT+8, 2024-3-29 13:58 , Processed in 0.281603 second(s), 35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4-2024 hhjfsl.com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