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热搜: 体质 药证 方证
查看: 5455|回复: 18

[其他] 阳明病胃中虚冷和太阴病胃中虚冷

[复制链接]

356

主题

5727

积分

4736 小时

在线时间

博士生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5727
发表于 2019-11-9 15:39:5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《伤寒论》194条曰:“阳明病,不能食,攻其热必哕。所以然者,胃中虚冷故也。以其人本虚,攻其热必哕。
阳明病,不能食,为什么攻其热必哕呢?这是胃中虚冷的缘故。以其人本为胃中虚冷,必然水停胃中,则腹满不能食,食则吐。若攻其热则更伤胃气,胃中虚冷益甚,寒结亦甚,因而胃气不得降而反上逆,故哕。
阳明病不能食,就是“中寒”,如191条:“阳明病,若中寒者,不能食。”中寒者就是胃中虚冷,如226条:“若胃中虚冷,不能食者,饮水则哕。”122条曰:“……以胃中虚冷,故吐也。”经文反复提示,不能食,是胃中虚冷。阳明病胃中虚冷与太阴病证之“脏有寒”是一样的性质。如277条:“自利、不渴者,属太阴,以其脏有寒故也。”太阴病证之“腹满而吐,食不下”是因为“脏有寒”,这与阳明病“胃中虚冷不能食,饮水则哕”“胃中虚冷故吐”实际上是一样的性质,不同的是,太阴病胃中虚寒的典型表现为下利,阳明病胃中虚冷的典型表现为饮水则哕或大便初硬后糖。故其治法基本相同,以理中汤温里补虚为代表方。
《伤寒论》没有“肠”字,所谓“胃中”,包括了胃脘、小肠和大肠,如89条“胃中冷,必吐蛔”和226条“胃中虚冷,不能食者,饮水则哕”之“胃中”为胃脘;71条“胃中干、烦躁不得眠”和110条“胃中水竭,躁烦必发谵语”之“胃中”为小肠;191条“大便初硬后溏,以胃中虚冷,水谷不别故也”和 215条“胃中必有燥屎”之“胃中”为大肠。
把“阳明病”胃中虚冷不能食、大便初硬后溏和“太阴病”胃中虚寒食不下、腹满吐利这两者对比互看,可知虽然同为胃中虚冷,但是发病的时间不同,其病情表现也就不同。阳明病胃中虚冷表现为不能食,大便初硬后溏,这是水谷不别,是冷在小肠已上,没有水渍大肠,故没有腹满下利;太阴病胃中虚冷表现为食不下,腹满吐利,这是水渍大肠,是冷在整个消化道。阳明病胃中冷和太阴病胃中冷的病因都是水停胃中。阳明病胃中冷没有下利,治法当温里利水,可与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(临床所见打嗝反酸水,口不渴者,就是胃中虚冷);太阴病胃中冷有下利,治法当温里补虚,甘草干姜人参白术汤主之。假如阳明病已作固瘕,大便成球状如羊屎,干结难解,理中汤加附子主之。




上一篇:经方临床感悟
下一篇:中医怎样治疗癌症?

16

主题

1万

积分

1万

在线时间

博士生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13204
发表于 2019-11-9 17:11:42 | 显示全部楼层
大赞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1

主题

338

积分

587 小时

在线时间

初中生

Rank: 2

积分
338
发表于 2019-11-9 18:14:01 | 显示全部楼层
超好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0

主题

2976

积分

8006 小时

在线时间

硕士生

Rank: 5Rank: 5

积分
2976
发表于 2019-11-9 18:37:41 | 显示全部楼层
胃中虚冷这个虚冷是对应122的客热,客热是虚热,所谓胃中虚冷实际就是胃气虚,真胃冷要用吴茱萸。“消谷引食,而反吐”即是后世讲得饥不欲食。
胃内的问题通常不出泻心汤的范畴。其中胃气虚由三味主药构成:人参、甘草、大枣。
客热动膈、吐酸加芩连泻火。胃内停水食臭打嗝或呕、加半夏止呕、生姜茯苓健胃散水。泄泻多加甘草守脾、干姜温脾。
仲景重用甘草干姜汤止泻,历代都没有重视。
下利吐多不用理中(去白术),以甘草干姜汤加生姜。
水渍大肠若是小便不利,当用五苓散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4

主题

848

积分

1519 小时

在线时间

高中生

Rank: 3Rank: 3

积分
848
发表于 2019-11-9 21:11:46 | 显示全部楼层

RE: 阳明病胃中虚冷和太阴病胃中虚冷

今又来 发表于 2019-11-9 18:37
胃中虚冷这个虚冷是对应122的客热,客热是虚热,所谓胃中虚冷实际就是胃气虚,真胃冷要用吴茱萸。“消谷引 ...

显然,为了说明阳明时与太阴时这个问题,李先生已经什么也不顾了。

先不去研究他这么大段论述单就题目而言,“太阴病胃中虚冷”显然是李老中医杜撰出来的东西,大论中原本没有这个,这便是李心机教授讲的那个问题,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张仲景,从而误读经典误读圣人。

试问阳明病与太阴病是否是同一个病位上不同病性的两类病?李先生的观点显然是同一种的,而只是病时不同罢了。而今又来同学用的“胃内”二字是很能说明问题的,实际上是并不认同李先生的论述但又给李先生留着面子。

李先生已经走火入魔了,无可救药了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356

主题

5727

积分

4736 小时

在线时间

博士生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5727
 楼主| 发表于 2019-11-9 21:58:37 | 显示全部楼层

RE: 阳明病胃中虚冷和太阴病胃中虚冷

今又来 发表于 2019-11-9 18:37
胃中虚冷这个虚冷是对应122的客热,客热是虚热,所谓胃中虚冷实际就是胃气虚,真胃冷要用吴茱萸。“消谷引 ...

饥不欲食者,是上热下寒,如326条:“厥阴之为病,消渴,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,饥而不欲食,食则吐蛔,下之利不止。”
饥不能食者,是上焦热,如228条:“阳明病,下之,其外有热,手足温,不结胸,心中懊憹,饥不能食,但头汗出者,栀子豉汤主之。”355条:“病人手足厥冷,脉乍紧者,邪结在胸中,心下满而烦,饥不能食者,病在胸中,当须吐之,宜瓜蒂散。”

甘草干姜汤证之“吐逆”,是胃中虚冷。下利则加人参白术,如虚寒吐利理中丸证:“吐多者,去术加生姜三两;下多者还用术。”
水渍大肠必下利。如356条:“伤寒厥而心下悸,宜先治水,当服茯苓甘草汤,却治其厥,不尔,水渍入胃,必作利也。”
五苓散证下利,必口渴;虚寒下利,口不渴。如386条:“霍乱(上吐下泄)……热多欲饮水者,五苓散主之;寒多不用水者,理中丸主之。”五苓散证为水停心下,可出现心下痞满。如74条:“渴欲饮水,水入则吐者,名曰水逆,五苓散主之。”156条:“本以下之,故心下痞;与泻心汤,痞不解。其人渴而口燥烦、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”泻心汤证吐利就是水停心下之心下痞。心下痞是心下满,不是腹满。胃中虚寒吐利者是腹满。如209条:“……若不转失气者,此但初头硬,后必溏,不可攻之,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。”这个“不转失气”胀满不能食,就是腹胀满。大便初硬后溏,是胃中冷。如191条:“必大便初硬后溏。所以然者,以胃中冷,水谷不别故也。”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4

主题

848

积分

1519 小时

在线时间

高中生

Rank: 3Rank: 3

积分
848
发表于 2019-11-10 14:48:21 | 显示全部楼层

RE: 阳明病胃中虚冷和太阴病胃中虚冷

本帖最后由 心宁2019 于 2019-11-10 14:51 编辑
心宁2019 发表于 2019-11-9 21:11
显然,为了说明阳明时与太阴时这个问题,李先生已经什么也不顾了。

先不去研究他这么大段论述单就题目而 ...

一个有着基本学术素养的学人应该如何写这样一篇论文呢?

题目:阳明病胃中虚冷和太阴病其脏有寒

然后要论述太阴病所言其脏就是胃家;太阴病其脏有寒就是阳明病胃中虚冷;阳明病与太阴病即同一病位不同病时发病而已,如此象解数学题一样进行演绎。

且不论太阴病所言之脏是不是胃家,我只说说大论中的“寒”与冷”。读351条时见“手足厥寒”心中暗想不是“手足厥冷”、“手足厥逆”吗,这一条怎么又“手足厥寒”了?是张仲景老糊涂了吗?一会寒一会冷一会逆,非也,此正是医圣的文章精致到了极处,看到了吧差一个字意思表达的都不一样,李老中医那“胃中虚冷”与“其脏有寒”差了四个字,还想把它说成是一回事,又想让读者信服,那是何等的难度啊!不能理解的是那些“大赞”“超好”的家伙是什么样的居心?不会是连太阴病所言其脏并不是胃家都不清楚吧?

我说过刘先生走出了《伤寒论》,如今看来刘先生的弟子们将越走越远!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0

主题

2976

积分

8006 小时

在线时间

硕士生

Rank: 5Rank: 5

积分
2976
发表于 2019-11-10 20:28:57 | 显示全部楼层
“胃中虚冷”不是“中寒”。
“虚冷”对应“客热”,客热上行,胃内客阳不足便是阴气有余,这是仲景语法的特点。
“饥不欲食”是感受,因为食了结局有两种,一膈气虚就呕,二膈气不虚但胃虚无法消谷会胀满,所以不想吃。
“饥不能食”是判断,一膈塞食不下,二中寒无法消谷,三腑气不通胃气不降。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356

主题

5727

积分

4736 小时

在线时间

博士生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5727
 楼主| 发表于 2019-11-10 22:03:26 | 显示全部楼层

RE: 阳明病胃中虚冷和太阴病胃中虚冷

今又来 发表于 2019-11-10 20:28
“胃中虚冷”不是“中寒”。
“虚冷”对应“客热”,客热上行,胃内客阳不足便是阴气有余,这是仲景语法的 ...

《伤寒论》原文说,“胃中虚冷”就是“中寒”。如194条:“阳明病,(中寒)不能食,攻其热必哕。所以然者,胃中虚冷故也。以其人本虚,攻其热必哕。”此胃中虚冷,是对应胃中实热。胃中实热不能食者,可攻,胃中虚冷不能食者,不可攻。阳明病胃中虚冷者,必大便初硬后溏。如209条曰:“阳明病……若不转失气者,此但初头硬,后必溏,不可攻之,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。”
194条之“阳明病,不能食”,就是191条“阳明病,中寒者,不能食”。阳明病中寒不能食,原文说是“胃中虚冷故也”。胃中虚冷,则水谷不别,必大便初硬后溏。阳明病中寒者,身体也会发热,其身体发热,是人体欲祛除“中寒”的本能反应。中寒不能食,不是胃中实热不能食,而是胃中虚冷不能食。

《伤寒论》脾胃不分家。脾胃气弱者属太阴,脾胃气强者属阳明。如太阴病篇280条:“太阴为病,脉弱,其人续自便利,设当行大黄、芍药者,宜减之,以其人胃气弱,易动故也。”阳明病篇247条:“趺阳脉浮而涩,浮则胃气强,涩则小便数;浮涩相搏,大便则硬,其脾为约,麻子仁丸主之。”劳复病篇398条:“病人脉已解,而日暮微烦。以病新瘥,人强与谷,脾胃气尚弱,不能消谷,故令微烦;损谷则愈。”
脏有寒,就是脾胃有寒。如太阴病篇277条:“自利、不渴者,属太阴,以其脏有寒故也,当温之。宜服四逆辈。”这个“脏有寒”,就是脾胃寒,所以“当温之。宜服四逆辈”。自利不渴手足温者,可与理中汤;自利不渴手足厥者,可与理中加附子汤。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0

主题

2976

积分

8006 小时

在线时间

硕士生

Rank: 5Rank: 5

积分
2976
发表于 2019-11-11 14:10:31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伤寒论》脾胃是分家的,而且分的很清楚。
脾在伤寒论中有两个重点,影响脾的病因是邪风,结果是脾约。
伤寒太阴篇不是讲脾胃虚弱者属太阴,它没有点出的出处是来自95条。太阴脾弱是邪风所致,邪风束表使得脾不散精,出现273、274的问题。
欲救邪风者,得用桂枝汤扶正托邪而出,就是后世讲的升阳散火。
辨脉法:中焦不治,胃气上冲,脾气不转
“脾约”的约是约束的意思,脾气不转是被约束了,因为胃气不降。当来自太阳的邪风内侵阳明出现大便难,这种脾约也叫太阳阳明。
247条大便难是因为胃气强,以致脾气不转无法升清,肠道津血互渗出现障碍,津液只得下渗膀胱而小便数。
随着脾气转强,出现脾家实,此时必然胃气得降,出现下利日数十行,但腐秽一去利自止。
所以伤寒论是胃肠不分家,肠胃都属阳明胃,脾是完全独立的。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356

主题

5727

积分

4736 小时

在线时间

博士生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5727
 楼主| 发表于 2019-11-11 20:48:26 | 显示全部楼层

RE: 阳明病胃中虚冷和太阴病胃中虚冷

今又来 发表于 2019-11-11 14:10
《伤寒论》脾胃是分家的,而且分的很清楚。
脾在伤寒论中有两个重点,影响脾的病因是邪风,结果是脾约。
伤 ...

《伤寒论》脾胃不分家,是在太阴为病和阳明为病上。阳明为病,胃家实(热),太阴为病,胃家虚(寒)。如280条:“太阴为病,脉弱,其人续自便利,设当行大黄、芍药者,宜减之,以其人胃气弱,易动故也。”
“太阴为病”,也就是“太阴之为病”。如273条:“太阴之为病,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时腹自痛。若下之,必胸下结硬。”太阴为病,“其人续自便利”,就是一次接一次地自下利,此为脾胃虚寒。设当行大黄、芍药者,是太阴里寒兼血虚腹中拘急疼痛。大黄、芍药能泄胃气,不宜用于太阴里寒证,所以宜减少之。386条之理中汤证“腹中痛者加人参”而不加芍药,就是其证为虚寒下利。
“太阴为病,胃气弱,易动”与阳明为病,胃气强,不易动正相反,可见太阴“脾家”、阳明“胃家”的说法,主要是为了分别虚实,实际上太阴为病是脾胃虚(寒),阳明为病是脾胃实(热)。如经曰:太阴为病胃气弱(280条),阳明为病胃气强。247条:“趺阳脉浮而涩,浮则胃气强,涩则小便数;浮涩相搏,大便则硬,其脾为约,麻子仁丸主之。”阳明病变为脾约,是因为胃气强。“其脾为约”,就是胃反,也就是胃气不降。如《金匮要略》曰:“趺阳脉浮而涩,浮则为虚,涩则伤脾。脾伤则不磨,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宿谷不化,名曰胃反。”趺阳脉浮而涩,《伤寒论》曰“浮则胃气强”,《金匮要略》曰“浮则为虚”,说法不同,但却是一回事。胃气强则伤阴,故曰“浮则为虚”。以“涩则小便数”,小便数,则阴弱阳强,故曰“涩则伤脾”。“脾伤则不磨”,不磨就是不磨动(如诗经曰:如琢如磨)。脾伤则不磨,是说脾伤则不消化,因而“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宿谷不化”。这还是说脾胃不消化。消化食物是在胃肠,故曰“胃反”。
还是脾胃不分家。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0

主题

2976

积分

8006 小时

在线时间

硕士生

Rank: 5Rank: 5

积分
2976
发表于 2019-11-12 20:39:58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-11-12 20:45 编辑

273太阴之为病,“之为病”一词在六经篇都是首句,有说是提纲证,那是错的。
“之为病”是指典型的病状,用寒邪入太阴的脾虚寒区别于热入阳明的胃家实,定义的是其“常”。
“太阴病”是像似太阴病的泛指,即包含了“之为病”的常,也列举了很多的“变”。
273如果没有“自利益甚”,实际就是个普通脾虚,今可用参苓白术散出入。
又如278“手足自温”系在太阴,是其“变”。太阴虚寒下利当四肢不温,四末为阳之本,“手足自温”说明是卫强。
又如279“大实痛”在胃肠,有点类似于太阳阳明的脾约。
最后280“太阴为病”一词,是太阴篇独有的,接近“之为病”的意涵。明示脾病用药的禁忌,也是为“常”。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356

主题

5727

积分

4736 小时

在线时间

博士生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5727
 楼主| 发表于 2019-11-12 23:12:24 | 显示全部楼层

RE: 阳明病胃中虚冷和太阴病胃中虚冷

今又来 发表于 2019-11-12 20:39
273太阴之为病,“之为病”一词在六经篇都是首句,有说是提纲证,那是错的。
“之为病”是指典型的病状,用 ...

278条是“伤寒”的变证,不是太阴病。如原文:“伤寒脉浮而缓,手足自温者,系在太阴;太阴当发身黄,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发黄。至七八日,虽暴烦下利,日十余行,必自止,以脾家实,腐秽当去故也。”
伤寒脉浮,法当手足热。“伤寒脉浮而缓,手足自温者”,应为伤寒脉浮紧变为浮而缓,并由手足热自行变为手足温。谓之“系在太阴”,是表热传里,湿热蕴结在里。伤寒表邪传里,则由脉浮紧变为浮而缓,如39条:“伤寒,脉浮缓,身不疼,但重,乍有轻时。”也是伤寒表热传里而表邪仍在。手足自温,是手足自行由热变温,这是因为脾胃有湿而表热入里,故手足由热变温。系在太阴,是太阳水气入里,化为湿热,太阴主湿(阳明主燥),故曰系在太阴。
太阴为病,法当“脉弱,其人续自下利”。脉浮而缓,小便自利,而且不下利,这不是太阴为病的脉证。只是因为脉浮而缓主湿,手足由热(伤寒脉浮者必为手足热)自行变温,所以说“系在太阴”。至七八日,太阳行其经尽之时,若暴烦下利,则为腐秽从大便而去,其病自愈。至七八日,没有变为暴烦下利,而是变为大便硬,则为阳明病证。如187条:“伤寒脉浮而缓,手足自温者,是为系在太阴。太阴者,身当发黄;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发黄;至七八日,大便硬者,为阳明病也。”
由伤寒之表热入里,系在太阴的脉证变化,联系192条,可知中风之表热入里,系在阳明者,若胃气来复,则水不胜谷气,与汗共并,脉紧则愈。这与伤寒之表热入里,系在太阴者,若胃气来复,则水不胜谷气,与下利共并,脉缓则愈,形成伤寒或中风表邪入里,若脾胃气实,其胃气来复者,或“与汗共并”而自愈,或与下利共并而自愈的两种机转。可见脾胃气充实者,有良好的自愈机能,亦可见经方保护胃气的重要意义。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0

主题

2976

积分

8006 小时

在线时间

硕士生

Rank: 5Rank: 5

积分
2976
发表于 2019-11-14 22:36:50 | 显示全部楼层
太阴篇是讨论脾病的专章,仲景设列这些条文,都有相当的用意。
278是对应脾虚,而提出脾实的概念。
发黄乃湿热为患,湿者,脾土之气。湿热有余, 即脾土之有余。
灵枢:脾气虚则四肢不用,五脏不安,实则腹胀经溲不利。
恰恰小便自利,湿有去处,暴烦下利又把热清掉,这个病例特别经典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356

主题

5727

积分

4736 小时

在线时间

博士生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5727
 楼主| 发表于 2019-11-15 17:18:05 | 显示全部楼层
凡下利,无论寒湿还是湿热,都和胃肠有关。寒湿之下利不止者为胃气弱,如280条:“太阴为病,脉弱,其人续自便利……以其人胃气弱,易动。”湿热之暴烦下利必自止者为胃气和,如278条。但是阳明主燥,因而胃家有湿者不能说系在阳明,所以278和187条都曰:“系在太阴。”系在太阴,是说和太阴湿气有关系。187条大便硬(燥)者则曰:“为阳明病也。”可见,太阴为病为胃气虚寒(寒湿),阳明为病为胃气实热(燥热)。胃气虚寒者不能食,食则吐。胃气实热者能食,反不能食者,必为燥屎过多,如215条:“阳明病,谵语、有潮热、反不能食者,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;若能食者,但硬耳。宜大承气汤下之。”
阳明和太阴的分别,就是燥热和寒湿的分别。胃中燥热者属阳明,法当攻下存阴;胃中寒湿者属太阴,法当温里利湿。太阴为病,下利不止者,为胃气弱;系在太阴,暴烦下利必自止者,为胃气自和。
279条:“本太阳病,医反下之,因尔腹满时痛者,属太阴也,桂枝加芍药汤主之。”此条属太阴,是说病位属太阴。而不是病性属太阴。太阴寒湿,法当温里利湿。桂枝加芍药汤没有利湿药。再如243条:“食谷欲呕,属阳明也,吴茱萸汤主之。得汤反剧者,属上焦也。”食谷欲呕,属阳明也,是说病位属阳明中焦,得汤反剧者,就不属中焦,而是属上焦也。吴茱萸汤方只有温中药吴茱萸生姜,没有利湿药。所以吴茱萸汤证为肝胃并病之虚寒,不是脾胃寒湿。
再如240条:“病人烦热,汗出则解;又如疟状,日晡所发热者,属阳明也。脉实者,宜下之;脉浮虚者,宜发汗。”这个属阳明,是说日晡所发热者,属于阳明时辰发热,而不是说属于阳明证发热。阳明证发热,不可能脉浮虚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0

主题

2976

积分

8006 小时

在线时间

硕士生

Rank: 5Rank: 5

积分
2976
发表于 2019-11-15 21:48:09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-11-15 21:57 编辑

关于这个“属”,是一经止,转成另一经。
“转属”是确定性最强的,如181/185“转属阳明”已完全转成后一经,与前一经无关了。
“属”是基本确定转入后一经。
“属”之前有前提的,相对确定性就不是很强了。如97服柴胡汤已,渴者,属阳明,以法治之。277自利不渴者,属太阴。
“脏有寒”一般是手足不温了,所以要宜服四逆辈。四逆辈包含理中,因为能解决四逆的温化都算。
但自利而渴,就不单纯是脾阳亏了。土胜水,利多必然累及肾阳。当膀胱气化不利便渴了,如此要用四逆汤。
关于273的理解不能自我设限。仲景在这一条不谈脉,浮弱都行。
浮就是荣弱卫强。腹满而吐,桂枝汤加厚朴;自利益甚,桂枝加葛根;时腹自痛加芍药。
假如273是脉弱,到280就提醒了。
若下之,必胸下结硬。到底是热实还是寒实,还是脏结,其实是无法判断的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356

主题

5727

积分

4736 小时

在线时间

博士生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5727
 楼主| 发表于 2019-11-16 06:44:41 | 显示全部楼层
太阴为病,脉象如何?不好说了,这就需要参考时位辨证了。时位辨证,是《伤寒论》独特的辨证方法。例如,太阳为病,脉浮。“太阳为病”之“太阳”是指病位。“六病为病”,都是指病位。如阳明为病,胃家实。
太阳为病脉浮,是病位在外,在身体表部。如经曰“浮为在外”,即太阳为病脉浮,是病位在身体外部。那么脉沉则为病位在身体里部。所以太阳为病,法当脉浮,少阴为病法当脉沉。因为少阴病证是“悉入在里”。太阴为病,也是在里,法不当脉浮,假如太阴病证脉浮,多为太阴与太阳合证,如桂枝人参汤证“表里不解”。
32条:“太阳与阳明合病者,必自下利,葛根汤主之。”经曰“太阳与阳明合病”,这是病时相合,不是病证相合。假如是病证相合,是太阳与阳明合证,就说不通,因为阳明主燥,自下利者不属阳明。“太阳病”和“太阳为病”的含义并不一样。“太阳病”之“太阳”,是指病时,“六病”皆如此。如282条:“少阴病,欲吐不吐,心烦但欲寐,五六日自利而渴者,属少阴也。”假如“少阴病”就是“少阴为病”,那么“少阴病……五六日自利而渴者,属少阴也”,就无法理解,276条“太阴病,脉浮者,可发汗,宜桂枝汤。”也无法理解。
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0

主题

2976

积分

8006 小时

在线时间

硕士生

Rank: 5Rank: 5

积分
2976
发表于 2019-11-16 10:03:22 | 显示全部楼层
273为什么不能简单的定义寒湿,还是要回到前面我讲的,太阴篇是讨论外邪对于脾运化功能的影响。有两大因素:一邪风、二脾约。
脾约是我借用仲景名词,意思是脾受到约束,脾气不升。常态是清气在下,则生飧泄;
特殊情况是血气嵇留于小肠膜原之间,津血互渗不利,而影响脾为胃行其津液。247/279都是这个道理,这也是仲景极为厉害的地方。
假设273就是寒湿,那太阴篇把理中或是理中加桂直接放进来就好了,为什么不做这样的设计呢,从大的架构非常值得研究。
所以277他从渴于不渴划分太阴少阴的界限,不多谈一笔带过,只想告诉读者寒多的问题在少阴篇中详述。
281就完全定位了,脉微亡阳、脉细亡血,阴阳俱虚。
282从开始胃气不和,自利五六日到膀胱气化不利而渴,是从脾阳到肾阳一步步亏虚的过程。
这种情况下要用白通汤,或加人参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356

主题

5727

积分

4736 小时

在线时间

博士生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5727
 楼主| 发表于 2019-11-16 15:47:48 | 显示全部楼层
辩证法认为: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。一分为二,是对立统一普遍规律。例如胃肠燥热属阳明,胃肠寒湿属太阴。273条太阴为病,就是胃肠寒湿,所以自利益甚。这与180条阳明为病是胃肠燥热(胃家实)是对立统一的。
273条不是脾约证。脾约证是胃气不降,不可能自利益甚。
277条是273条的进一步解释。
281条少阴为病“脉微细”,是脉稍微细,不是又微又细。“脉微细”和“脉微缓”、“脉微弱”、脉微实”等,都是稍微的意思,不是又微又缓,又微又弱,又微又实。
脉稍微细,但欲寐的少阴证表现,临床不难遇见。少阴证发展到脉微,就严重了。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捐助本站|小黑屋|手机版|经方医学论坛 ( 苏ICP备05020114号 )|网站地图

GMT+8, 2024-4-20 15:49 , Processed in 0.372618 second(s), 35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4-2024 hhjfsl.com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