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热搜: 体质 药证 方证
查看: 4040|回复: 4

【新书快递】杨大华《十年一觉经方梦》

[复制链接]

217

主题

4102

积分

1929 小时

在线时间

硕士生

Rank: 5Rank: 5

积分
4102
发表于 2019-1-13 09:48:3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

仲景经方
第20190112期


【新书快递】杨大华《十年一觉经方梦》




精彩章节
你能看出几头狮子?

某旅游景点。走进大门,迎面是一块大石头。导游指着它开始讲解:“乍看这是一头狮子,但从不同角度看,又是各种形态的狮子,你们最多能看出几头?”同行的游客们开始嚷嚷了。甲说:“啊,我看到3头。”乙说:“我看到5头。”丙说:“我看到7头”…… “乾隆皇帝看出10头狮子,因此,人家能当皇帝。”导游插话说,“我们周总理能看出9头。”顿了顿,又说,“其实,周总理看出了10头,但总理很谦虚。”人群中一阵欢笑。
“你能看出几头狮子?”导游看着我。“我……我……我就看到一块大石头!”人群中一阵哄笑,我不禁脸一红。
这个景象是多年前旅游留下的最深记忆。
“一元论”对辨方证来说可能造成负面影响。希望把所有的临床表现都归纳在一个方证里,这是很不现实的。对于一个病人来说,他身上不一定只有一个方证,有时是两个,有时是三个。最多能有几个方证?这同样考验着经方医生的眼力。有的方证很明显,一眼就能看出,是当下最为急迫的表现;有的则处于“寂然”状态,宛如王阳明眼中的山花,这些方证大多存在沉疴痼疾中。当十头狮子集中在一块石头上,许多狮子的形象只能是神似;当多个方证出现在一个人身上,有的方证表现可能不典型。不论是否典型,当我们发现不能用一个方证来归纳时,就要勇敢地接纳第二个,乃至第三个方证。
即使同时具备多个方证,也不一定平等对待,有的需要立即治疗,有的则放到下一步解决。如先用四逆汤救里,后用桂枝汤救表,应该是同时存在这两个方证,分先后缓急处理。有的则是将两个方证同时处理,这在合方中较为常见,如小柴胡汤与当归芍药散合方。有的可能暂时不管他也无妨大局。看出来,不一定都要干预。
开处方之前,不妨问自己一句:我看出了几头“狮子”?

不求其全,但求其真”是黄煌老师的治学理念。对此,每个人都会有他自己的理解。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认识。
1.经方的学习方向——学什么
“不求其全”,即不要学得太多。经方的研究者众多,经方的书籍太多。人的精力有限,想读尽所有的文献显然不现实。不要四面出击,要有重点,有方向。“但求其真”就是方向所在。“真”是什么?“真”是实实在在的技术,是解决问题的下手功夫,是影响疗效的诸多环节。临床家写的医案是值得用心的;方药的点滴经验是值得关注的;误治、失治的教训是值得借鉴的;药材质量的优劣是值得警惕的。“不求其全,但求其真”,才能在茫茫的书海中找到落脚的“岛屿”。
2.经方的临证思维——用什么
经方的临证思维模式很多,有病机辨证、六经辨证、脏腑辨证、病因辨证等诸多类型。对于医生来说,不可能都熟练掌握。“十八般兵器”样样精通,也意味着样样稀松。关羽用刀,张飞用枪,吕布用戟,他们都是特定领域的高手。“不求其全”就要放弃全面掌握辨证方法的想法。说一千,道一万,最终目的还是开出方与药。因此,从这个角度讲,方证辨证是最接近目标的辨证模式。胡希恕先生说:“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。”确是临床家真言!“但求其真”,在我看来,就是掌握方证辨证!
3.辨方证——抓什么
方证总要通过症状、体征得以表现。症状是病人的主观感受,体征则是医者客观的发现,包括腹证、舌象及脉象等。“不求其全”就是不要追求患者所有的临床表现都与经典方证一一吻合。因为典型的方证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总结与提炼,不典型才是真实的存在。没有人会完全按照书本来得病,要回到现实世界中来。“但见一证便是,不必悉具。”即是特意的提醒。“但求其真”,则是寻找决定方证的核心要素,即抓主证。在众多临床表现中找到主证,就是完成了辨方证的一半,而另一半则是对类方证进行去伪存真的鉴别诊断。
应该把“不求其全,但求其真”的理念贯穿于经方的学习与运用中。困惑时,不妨想想它!
















上一篇:《经方》第1辑 推荐语
下一篇:经方本草溯源

11

主题

378

积分

2172 小时

在线时间

初中生

Rank: 2

积分
378
发表于 2019-1-14 12:24:34 | 显示全部楼层
感觉这是求真务实的态度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23

主题

792

积分

1120 小时

在线时间

高中生

Rank: 3Rank: 3

积分
792
发表于 2019-1-14 18:36:43 | 显示全部楼层
在前几期的《经方沙龙》中早已读过杨大华先生的文字,他的医案简洁而有佳效,医论文笔优美,读来引人入胜。特别是《经方之美》、《我所敬佩的经方家》等文,让我印象深刻,此番新书,一定择日拜读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17

主题

630

积分

810 小时

在线时间

高中生

经方迷

Rank: 3Rank: 3

积分
630
QQ
发表于 2019-1-19 14:37:19 | 显示全部楼层
喜欢杨老师的文字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31

主题

2626

积分

6332 小时

在线时间

硕士生

Rank: 5Rank: 5

积分
2626
发表于 2019-1-23 17:18:38 | 显示全部楼层
经方之美

杨大华
  经方是中医之根,中医之魂,中医之脊梁;也是中医学里最 有魅力的部分。经方之美,美在以下几个方面:
  1.沧桑之美
  经方,形成于何时?什么人发明的?不知道。神农、伊尹只 是假托,张仲景只是它的传人,他们背后站着的是一群默默无闻 的古代医工——经方的先驱者!就其载体——《伤寒论》来说, 迄今已经 1700 多年了。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里,说不清楚其书 哺育了多少医生,算不清楚其方救了多少患者。黄连的苦、半夏 的辣、甘草的甜,泻心汤里依然能品到远古的气息。
  1. 典范之美
  经方,记载了丰富的诊疗经验,开创了方证对应的临证先 河,展现了方药加减变化的规律,由此成为后世名医的学习典范。从王叔和到孙思邈,从许叔微到柯韵伯,从曹颖甫到胡希 恕,一代又一代的经方家前赴后继,经方的血脉一直没有中断。 它的学术地位,等同于兵学里的《孙子兵法》、儒学里的《论 语》、书法里的《兰亭序》。
  2. 简朴之美
  经方,其著作文字洗练,直比《易经》和《道德经》;没有 《内经》的浮辞骈语,没有《庄子》的夸张联想;只是以白描和 形象比喻的手法告诉人们“是什么”,却很少说明“为什么”。恰 如岳美中先生的评价:“见其察证候而罕言病理,出方剂而不言药 性,准当前之象征,投药石以祛疾。其质朴的学术,直逼实验科 学之堂奥。”
  3. 严谨之美
  经方,其组方结构严谨,一个桂枝汤,加桂加芍,量之有 变,方名亦殊;厚朴、大黄和枳实三味药比例不同,方名也因之 各异。在具体操作方面更是量化入细,如煎药加多少水,煮取多 少药液,每次喝多少升,每天喝几次,强者喝多少,羸者又喝多 少,服后需要如何将息,发汗到什么程度,汗出不止又该如何对付,哪些情况需要停后服,这些都有着严格的说明。
  4. 平实之美
  经方,所用之药多为平常易得之品,诸如甘草、桂枝、半 夏、柴胡、白芍、大黄之类,在今天也是常用药;至于生姜、葱 白、大枣、饴糖、蜂蜜、薏苡仁、赤小豆、小麦、羊肉、猪肤、 猪膏、人发、水蛭、虻虫、蛴螬更非难得之货。从今天眼光来 看,无论是甘麦大枣汤,还是当归生姜羊肉汤,更像一道药膳。 医归平正,用平常之药取得卓越疗效,那才是真正的神奇!
  5. 体系之美
《伤寒论》所用的理论框架是“三阴三阳”。“伤寒如流水” “走马看伤寒”,外感病变化迅速,因此,对于病情的把握也需要 一套跟踪与管控体系。“三阴三阳”的确是合适的理论工具,不 仅镜像般地反映着病情的传变,同时也赋予相应的治法对策。如 果把疾病的发展比作邮差,那么,“三阴三阳”就是驿站。疾病 变化莫测,但大致的轨迹却可以把握。古人没有条件从微观上研 究疾病,只能被逼着在现象层面想办法。设身处地去想,“三阴 三阳”体系在当时无疑是最佳的疾病观、最美的方法论。

  辨方证的临床体会
  辨方证是经方医生最重要的临床功夫。对此,笔者有以下 体会:
  1.抓准主症,重视客观体征
  辨方证首先应在众多的症状中找出有决定意义的主症。确立 主症主要参考以下几个方面:
  第一, 主症通常是表现突出而又相对固定的症状。如老年男 性患
  者,烘热感半月余,测体温 36.5℃,平素基础体温为 36℃。 无恶寒,无头痛,无鼻塞,时常咳嗽,不喘,痰多色黄。自觉面 部常有烘热感,每日从上午 10 时许开始出现,服退热药后渐退。 发热时面部红,伴有口黏。双肺呼吸音粗,左下肺可闻及散在的 湿啰音。肚脐旁深压有搏动。可知,主症应为定时发热,而非咳 嗽,亦非痰多色黄及肺部湿啰音。
  第二, 把综合征看作一个主症。如 42 岁妇人主诉烦躁易怒、 面部
  烘热感、头昏、肩凝、失眠、便秘、夜间盗汗、月经不调、 血压升高等。这些属于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,应该从宏观的层面 来把握,将其视为一个大的症状,而不能以某一具体的局部症状 来确立主症。这是以症候群为表现形式的主症。
  第三, 注重特异性表现的症状。诸如“目赤如鸠眼”“叉手 自冒心”“起则头眩”“身体魁羸,脚肿如脱”“日晡所潮热”等, 此类特异性症状常是某些方证所独有的表现,其临证意义远高于 普通症状。诸如乏力、纳差、心烦、寐不安等,许多疾病都会出 现的,这些大路边的症状对于辨方证的意义明显逊色许多。我们 的重点是寻找“颜值”高的症状。
  主症应从患者主观讲述中寻找,依靠问诊。此外,我们还应 重视患者的客观体征,力求从患者身上寻找用方的依据,即要 求医生要亲自动手去做细致的体格检查。舌象、脉象及腹诊所 见均属于客观体征,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比如,无法确定该用 六君子汤还是茯苓饮时,可依靠触诊患者的上腹部而定。若腹肌 无力,轻易触到底部,此时应该选用六君子汤;而上腹部膨满且 有一些抵抗力,则应选用茯苓饮。又如,烦躁失眠的患者,如 脉象沉迟乏力,可考虑茯苓四逆汤;若脉象细数,可考虑酸枣仁 汤;如脉象充实有力,可考虑泻心汤。患者的陈述可能虚假乃至 夸大,但其客观的体征却骗不了医生。因此,临证再忙也应动 动手。
  2. 鉴别诊断
  抓主症得出的方证只能称之为“准诊断”或“拟诊断”,还 不能作为最后的诊断,必须过鉴别诊断这一关,排除其他类似方 证才可以确诊。换言之,方证的鉴别诊断是辨方证的另一半工 作,由此推翻“准诊断”的情况也不少见。另外,初诊服药后发 现疗效不好,从而转换思路重新辨方证,这种情况也可看作广义 上的鉴别诊断。 鉴别诊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:
  第一,“药”“证”互测。审视拟诊处方里所用的药,看看药 证与患者的主证是否对应。如患者咳嗽,拟诊为小陷胸汤证,小陷胸汤含有栝楼实,则观察患者所咳的痰是否黏稠难咳;如拟诊 为小青龙汤证,则方中有干姜、细辛,那么其痰是否清稀易咳, 方中有麻黄,患者是否还伴有喘鸣;如拟诊为肾气丸证,则方 中有地黄,患者是否手心烦热。如二者基本上能呈现对应关系, 则胜算的概率大;反之,对应关系较弱,则应高度警惕失误的 可能。
  第二,结合疾病谱。如患者上腹部及两胁胀满感,饮食减 少,晨起口苦,心烦恶心,肠鸣不明显,舌苔白腻。辨为半夏泻 心汤证,但患者又有两胁胀满感,尚需排除小柴胡汤证。患者同 时出示胃镜检查报告单,提示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糜烂,呈炎性改变。半夏泻心汤证在胃肠疾病中出现的概率比较高,而小柴胡汤 证在感染性发热性疾病中出现的比例大,因此可以排除小柴胡汤 证而确立半夏泻心汤证。疾病谱对辨方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
  第三,参考年龄段和特殊生理时期。不同年龄所患的疾病也 各有不同,因此,辨方证要参考年龄等因素。如一妇人口干,手 足心烦热,夜间喜将足部贴近墙壁。如为 35 ~ 45 岁妇人,则多 考虑加味逍遥散证;如为 60 岁以上的老妇人,则多考虑肾气丸 证;如为产褥期妇人则考虑三物黄芩汤证。很难想象肾气丸证会 出现在健壮的小伙子身上,相反,出现在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群 的比例却相当高。月经期、妊娠期及产后期,这些不同的生理时 期亦有不同的方证倾向,颇有参考价值。
  3. 多方证诊断
  同一患者身上不止一个方证。例如,男性患者 57 岁,身材 瘦长,面色黄暗。主诉上腹部胀满,大便次数 2 ~ 3 次 / 天,不 成形,有时伴有黏液,无脓血。腹部受凉后则腹胀与腹泻均加 重,且伴有腹部隐痛。小便次数多,白天 5 ~ 7 次,夜间 3 ~ 5 次,每次尿量亦多。脉象浮弱,重取则无,73 次 / 分,两手寒冷。 腹部下陷,按之软而无力;脐周有压痛,无反跳痛;脐下可以摸 到“正中芯”,向耻骨联合端逐渐变细而不易摸到。腹部白线部位宽而无力。影像学检查有胃下垂。
  此患者应有两个方证,即人参汤证与肾气丸证。人参汤证体 现在腹胀、腹泻,受凉则加重且伴有腹痛方面;肾气丸证则体现 在尿频量多及特征性的腹证——脐下“正中芯”。
  多个方证并存于一身的情况临床并不少见,尤其是那些老年 人与久病体弱之人。只不过有些方证不明显,尚不至于发展到患 者主诉的程度。这种情况则不需要合方治疗,应专注于发病明显 的方证。认识到多个方证可以并存于一人,有利于走出“一元 化”思维定式。笔者以前总试图将患者的各种症状归纳为一个方 证,以至于面对复杂的情况而莫衷一是。当临床上发现不能用一 个方证来涵盖患者所有症状时,一定要想到可能有第二方证乃至 第三方证,虽然它们诊断出来不等于一定要去应用。
......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捐助本站|小黑屋|手机版|经方医学论坛 ( 苏ICP备05020114号 )|网站地图

GMT+8, 2024-4-20 11:42 , Processed in 0.297927 second(s), 3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4-2024 hhjfsl.com.